当前位置:主页 > POPs污染防治 > POPs污染防治政策 >

【UPOPs减排推广宣传】关于POPs污染的那些事儿

2020-12-31 16:00 编辑人:再生分会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 OPs(Persistent Organic Pollutants) 一般指的是一类具有长期残留性、生物累积性、半挥发性和高毒性,并通过各种环境介质(大气、水、生物等)能够长距离迁移对人类健康和环境具有严重危害的天然的或人工合成的有机污染物。按照定义,其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Persistent Organic Pollutants)一般指的是一类具有长期残留性、生物累积性、半挥发性和高毒性,并通过各种环境介质(大气、水、生物等)能够长距离迁移对人类健康和环境具有严重危害的天然的或人工合成的有机污染物。按照定义,其具有以下4个基本特征

1. 能够在环境中持久地存在。

2. 能蓄积在食物链中,对有较高营养等级的生物造成影响。

3. 能够经过长距离迁移到达偏远的极低地区。

4. 在一定的浓度下会对接触该物质的生物造成有害或有毒影响。

    针对POPs的基本特征,ICCA(化学品协会国际理事会)推荐的了对应的判断基准

⑴持久性基准:用半衰期(t1/2)来判断,在水体中为180d,在底泥和土壤中为360d;

⑵生物蓄积性基准:用生物富集系数来判断,BCF>5000;

⑶关于远距离迁移并返回到地球上的基准:半衰期2d(空气中)以及蒸汽压在0.01~1kpa;

⑷判断在偏远的极低地区一种物质是否存在的基准:该物质在水体中质量浓度大于10ng/L。

目前,为了减少持久性有机污染物造成的环境影响,《斯德哥尔摩公约》应运而生。其初始列出了12类POPs,目前已经超过了20类,且与已有的POPs物质性质类似的环境有机污染物也在逐渐被纳入清单中。具体清单见表1。

 

表1 《斯德哥尔摩公约》列出的POPs清单

第一批

有机氯杀虫剂(OCPs),六氯苯和多氯联苯(PCBs),二噁英,呋喃

第二批

杀虫剂副产物(α-六氯环己烷、β-六氯环己烷、林丹);阻燃剂(六溴联苯醚和七溴联苯醚、四溴联苯醚和五溴联苯醚、六溴联苯);十氯酮、五氯苯以及PFOS类物质(全氟辛磺酸、全氟辛磺酸盐和全氟辛基磺酰氟)

第三批

硫丹

具有POPs特性的其他物质

多环芳烃(PAHs),溴代阻燃剂(BFRs,如十溴联苯醚、六溴环十二烷、四溴双酚A等),溴代二恶英(PBDD/Fs),多氯代苯系衍生物(多氯三联苯等),其他氯代物质(氯代阻燃剂得克隆(dechlorane plus,DPs),短链氯代石油烃等)

 

POPs的危害:

1、使生物体生长畸形:可对生物体生殖能力造成影响,损伤DNA以及引起神经系统紊乱等;

2、影响智力发展:摄入孕妇体内的有机氯能够影响孩子出生后的智力发展以及身体机能,如读写、记忆、计算和理解能力等。

3、破坏神经系统:长期接触POPs物质可以造成神经系统不同程度的损害,PCBs对人体中枢神经有麻痹作用,慢性接触可使肝、肾、肺等内脏发生病理改变;氯丹在人体内代谢后,可转化为毒性更强的环氧化物,使血钙降低,引起中枢神经损伤;

4、对内分泌系统造成影响:POPs中存在几类潜在的内分泌干扰物质,长期暴露于其中,可能造成男性精子数量的减少,生殖系统的功能紊乱和畸形,睾丸癌及女性乳腺癌的发病率都与长期暴露于低水平的类激素物质有关。

5、三致作用:已有研究表明POPs会产生毒性,促进肿瘤的生长。2,3,7,8-TCDD为1级致癌物,PCBs,PCDFs为3级致癌物。如2,3,7,8-TCDD对多种动物致癌性均为阳性,江苏启东县20例肝癌手术标本有机氯检出率为100%,德国某生产杀虫剂和除草剂工厂中职工接触PCDD和PCDF的时长与乳腺癌死亡率正相关。

POPs的污染现状:

我国土壤中的有机氯农药残留呈现南方>中原>北方的格局,南方相当于北方的3.3倍;有机氯类污染物在华北地区地下水中普遍检出,辽河中下游水体中多氯有机物浓度高于国外相应的浓度,中国东海岸3个出海口的沉积物中也存在POPs,珠江主干广州河段沉积物总DDT的含量高于全球近岸表层沉积物含量范围,洞庭湖底泥中五氯酚最高含量显著高出全国用药区沉积物中五氯酚含量中位数的上千倍。我国蛋、乳制品、植物油等脂类农产品中有机氯农药总量仍很高,水产品中也有较高残留,东北地区不同种类食品中均有一定量的有机氯残留检出,动物性食品普遍高于植物性食品。汽油和柴油引擎汽车的尾气颗粒物中都存在POPs,我国47个环保重点城市中的生活垃圾焚烧处置设施调查监测结果表明,排气中二噁英物质浓度范围为3.5-100TEQ/m3;台湾南部农村大气PCBs浓度为2.5ng/ m3,南部工业区大气PCBs浓度为5.91ng/ m3


 

资讯来源:环境法制
资讯监督:赵  硕    010-58892027-891
资讯投诉:罗  璇    010-58892027-815
(责任编辑:再生分会)
本网凡注明出处为“《中国再生有色金属》”的所有稿件,版权均属本网站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如需转载,请与010-82290313联系授权事宜;转载请务必注明稿件来源:"《中国再生有色金属》"。本网未注明出处和转载的,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仅供读者参考,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本网站概不负任何责任。如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在两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

热点内容

版权所有: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再生金属分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