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POPs污染防治 > POPs污染防治政策 >

【UPOPs减排推广宣传】“POPs替代与控制技术”议题

2021-06-16 15:43 编辑人:再生分会
第十六届持久性有机污染物论坛暨化学品环境安全大会设置了九项议题,由18位资深专家和优秀青年学者作为召集人,安排了24场分会主旨报告。 POPs替代与控制技术议题由POPs专委会委员、国家杰青、东莞理工学院牛军峰教授和POPs专委会委员、南京大学毛亮副教授召

 

 

第十六届持久性有机污染物论坛暨化学品环境安全大会设置了九项议题,由18位资深专家和优秀青年学者作为召集人,安排了24场分会主旨报告。

 

“POPs替代与控制技术”议题由POPs专委会委员、国家杰青、东莞理工学院牛军峰教授和POPs专委会委员、南京大学毛亮副教授召集并主持,共安排了2个分会场,包括2场主旨报告,6场专家报告和8场研究生报告。

微信图片_20210616154103.jpg

图1 南京大学毛亮副教授主持分会

微信图片_20210616154119.jpg

图2 东莞理工学院牛军峰教授主持分会

牛军峰教授作了题为“水体中PPCPs的高级氧化去除技术研究”的主旨报告。研究以药物及个人护理品为目标污染物,分别介绍了活化过硫酸盐降解PPCPs、臭氧催化降解PPCPs、光催化降解PPCPs和电催化氧化降解PPCPs。这些高级氧化技术通常可以产生具有强氧化性的自由基(如羟基自由基、硫酸根自由基、超氧自由基等),从而实现水中PPCPs的高效降解和矿化。然而,各种高级氧化技术均有一定的缺陷,如光催化技术的停留时间较长,不能快速去除PPCPs;电催化氧化技术的能耗相对较高;对催化臭氧技术,催化剂的稳定性有待进一步提高。在实际应用中,应根据PPCPs的性质及降解目标,合理选择去除技术。此外,牛军峰教授指出,未来的研究将集中于新型功能材料的研发、去除体系的生态毒性、低浓度混合污染物的去除、多种去除技术的耦合和工程化应用。

微信图片_20210616154123.jpg

图3 东莞理工学院牛军峰教授作主旨报告
国家杰青、香港浸会大学蔡宗苇教授通过网络连线作了题为“MALDI-TOFMS Analysis of Micro-(Nano-)Plastics in the Environment”的在线主旨报告。报告从微塑料的发展历程、种类、对人体的危害,到最新的检测手段娓娓道来。首先,蔡教授对微塑料的发展历程进行简要阐述,且随时间的推移使用量不断上涨。随后,蔡教授阐述了微塑料由粒径从大到小分别分为4类,即macro plastic, meso plastic, micro plastic和nano plastic。微塑料能破坏人体的DNA、增加体内氧化应激能力、减弱人体免疫能力,纳米级微塑料还使神经系统失调。因此,对微塑料的定量对环境毒理的研究有着重要意义。紧接着,蔡教授在比较了传统光谱法与新兴的质谱法在检测微塑料的优缺点时指出,传统光谱法因对纳米级微塑料难以分析,及检测结果以微塑料的数目为单位,因此难以满足毒理学以质量为单位的研究要求。最后,蔡教授分享了课题组最新的研究成果,即用激光诱导电离法(MALDI-TOF MS)对环境中常见的微塑料PS和PET进行测定。该方法灵敏度高,重现率较传统光谱法略差。选取航空杯和深圳茅洲河底泥两种样品进一步鉴定微塑料,结果显示该方法准确率高,能有效的测试环境中微塑料的含量。

微信图片_20210616154126.jpg

图4 香港浸会大学的蔡宗苇教授作在线主旨报告

针对“POPs替代与控制技术”,共有6位学者作了内容丰富的专家报告。西湖大学张岩岩研究员针对典型PFAS在高级氧化体系中的反应机制进行了精彩报告;中国地质大学代云容副教授进行了题为“工程纳米材料对水中全氟烷基酸前体物的光化学转化”的报告;浙江大学台州研究院丁佳敏工程师进行了题为“硫氨磷基阻滞剂对飞灰特性影响及其二噁英的阻滞效果研究”的精彩报告;南京大学曲瑞娟讲师进行了题为“零价铁/过硫酸氢盐促进石英砂表面有机污染物的降解”的精彩报告;来自清华大学的郭杨助理研究员作了题为“利用探针法评估臭氧氧化体系中活性氧物质的浓度及其对微量有机污染物的去除贡献”的报告;西南科技大学何靖讲师作了题为“酸碱改性颗粒无烟煤对 EOPs 的吸附特征及机制”的精彩报告。

本议题还包括9个研究生报告,参会人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相互交流研究成果,鼓励青年学者投身POPs研究或从事相关工作。

 

资讯来源:POPs论坛
资讯监督:赵  硕    010-58892027-891
资讯投诉:罗  璇    010-58892027-815
(责任编辑:再生分会)
本网凡注明出处为“《中国再生有色金属》”的所有稿件,版权均属本网站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如需转载,请与010-82290313联系授权事宜;转载请务必注明稿件来源:"《中国再生有色金属》"。本网未注明出处和转载的,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仅供读者参考,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本网站概不负任何责任。如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在两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

热点内容

版权所有: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再生金属分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