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POPs污染防治 > POPs污染防治政策 >

【UPOPs减排推广宣传】“有机污染物毒理效应及健康与生态风险”议题

2021-06-18 15:55 编辑人:再生分会
第十六届持久性有机污染物论坛暨化学品环境安全大会设置了九项议题,由18位资深专家和优秀青年学者作为召集人,安排了24场分会主旨报告。 有机污染物毒理效应及健康与生态风险议题由POPs专委会委员、上海交通大学戴家银教授和POPs专委会委员、暨南大学陈达教

 

第十六届持久性有机污染物论坛暨化学品环境安全大会设置了九项议题,由18位资深专家和优秀青年学者作为召集人,安排了24场分会主旨报告。

 

“有机污染物毒理效应及健康与生态风险”议题由POPs专委会委员、上海交通大学戴家银教授和POPs专委会委员、暨南大学陈达教授召集。共安排了6个分会场,分别由陈达教授、韦艳宏教授(POPs专委会委员、中山大学)、张琨副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刘晓途副研究员(暨南大学)主持。本议题包括三场主旨报告。

 

长江学者、北京大学胡建英教授作了题为“全氟化合物的女性生殖健康影响及其风险管理建议”的主旨报告。

 

报告首先阐述了全氟化合物因环境持久性、易溶解于水、高人体富集性、在传统饮用水工艺中难以去除等特点,引起人们的关注。研究发现饮用水中PFOA浓度越高,该地区人群的血液浓度越高。在对高污染地区人群和普通人群的调查中均发现,饮用水中能检出PFOA和PFOS的居民血液浓度水平显著高于饮用水中未被检出的居民血液浓度水平。

 

随后,胡建英教授还详细介绍了利用药代模型预测饮用水中PFOA浓度对血清的影响。预测模型显示普通人群暴露于低浓度的PFOA中能显著增加人群血液浓度。胡建英教授提出,引入饮用水终生健康指导值对评价区域居民对PFOA的暴露值和影响程度有重要作用。最后,胡建英教授指出,PFOS影响女性体内抗缪勒管激素AMH的浓度水平,抑制卵巢发育,可能引发多囊卵巢综合症。最后胡建英教授倡议加强全氟化合物的管理,许多毒理学方面的挑战也有待克服。

 

国家杰青、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的刘景富教授作了题为“道路交通颗粒中多环芳烃(PAHs)污染特征及健康风险评估”的精彩报告。

 

道路交通颗粒污染的来源主要包括轮胎磨损、路面磨损和车辆扬尘等。这些颗粒物通过生物质燃烧、化石燃烧、交通排放后会产生大量PAHs,威胁人类健康。然而,基于PAHs总浓度的风险评估往往会高估人体的暴露风险,影响污染物危害评估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刘景富教授的研究包括四个部分:采集道路颗粒物、利用GC-MS检测颗粒物中PHAs含量、建立并优化体外呼吸模型-人工模拟肺液、评价生物可给性并结合风险评价模型评估PAHs的健康风险。研究结果表明,隧道颗粒物的PM2.5和TSP中的PAHs以四环类为主,浓度为56.7-89.1 ng/m3;轮胎磨损颗粒物中共检出16种以四环为主的PAHs,质量浓度为327.11-1137.01 mg/kg。利用生物可给性评估PAHs吸入暴露风险显著低于以总浓度为依据的评估,这为实现污染物精细化暴露评估提供了强有力支持。

 

POPs专委会委员、中山大学韦艳宏教授作了题为“低剂量PCB126暴露的心血管毒性效应及机制”的主旨报告。多氯联苯(PCBs)是一类经典的持久性有机污染物,上世纪七十年代初在世界各国被逐渐禁止生产和使用。但由于PCBs在环境中的持久存在以及人群中的持续性低剂量暴露,其低剂量毒性仍会导致环境和健康风险。其中,PCB126是毒性当量最高的共平面PCB化合物,其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受到广泛关注,但具体机制并未阐明。

 

韦艳宏教授采用高内涵拍摄斑马鱼血管和代谢组学分析心脏组织作为研究手段,识别PCB126的敏感标志物和分子机制。结果表明,人群实际接触剂量的PCB126暴露会干扰小鼠的心脏代谢,引起代谢紊乱及重塑,导致心肌肥大和纤维增生。此外,PCB126环境暴露水平还具有较高的心血管危害风险。研究揭示了低剂量PCB126的心血管毒性的作用模式,有助于识别敏感的生物标志物,并认识到当前暴露水平下多氯联苯的健康风险,为准确认识低剂量PCBs的毒性效应及防治提供了有效证据。

 

会上,学者们围绕“有机污染物毒理效应及健康与生态风险”,进行了内容丰富的专家报告。5月17日的分会场3-1和3-2,大连理工大学刘薇教授基于干细胞多向分化模型的全氟多氟化合物敏感靶标和毒性通性通路识别进行了报告;暨南大学刘晓途副研究员进行了题为“上海地区孕前夫妇全氟和多氟烷基化合物暴露及对生育力影响”的报告;昆明理工大学任肖敏老师进行了题为“基于脂肪酸膜受体 GPR40 信号通路探讨全氟烷基化合物的胰岛素分泌功能干扰效应及其分子作用机制”的报告;浙江工业大学陈源琛副教授基于禁止有机氯农药促进了中国黑线仓鼠的生殖恢复进行了报告;生态环境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姜锦林副研究员进行了题为“长三角典型湖泊拟除虫菊酯类农药污染特征和环境风险”的报告;南京海关动植物与食品检测中心研发部沈伟健部长进行了题为“高通量POPs筛查技术在食品检测中的应用研究”的报告;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高伟助理研究员作了题为“氯化石蜡的经皮渗透和皮肤接触风险评估”的报告。

 

5月17日的分会场3-3和3-4,来自上海交通大学的张琨副教授作了题为“基于斑马鱼行为学的高通量神经发育毒性 环境污染物筛选方法”的报告;来自暨南大学的吴凡副教授作了题为“新型新烟碱及替代物对水生生物的毒性效应及影响机制”的报告;来自南方科技大学的裘文慧副研究员作了题为“抗生素孕期暴露对斑马鱼子代的毒性影响”;来自昆明理工大学的李剑副教授作了题为“TDCPP经膜受体介导的甲状腺激素干扰效应及机理研究”的报告;来自暨南大学的李慧珍副教授作了题为“大型溞对新烟碱类农药的高耐受性和延迟效应:毒代动力学和毒效学机制”的报告;来自同济大学的张斌助理研究员作了题为“PBDEs对斑马鱼视黄酸信号通路的影响研究”的报告;来自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的陈联国教授作了题为“采用益生菌调节PFBS诱导的斑马鱼脂质代谢紊乱”的报告;来自上海交通大学的赵砚彬副教授作了题为“减并转录组学分析揭示PCBs对后转录调控过程的影响”的报告;来自中山大学的钟霞丽助理研究员作了题为“有机磷酸酯阻燃剂血管干扰效应评价”的报告。

 

5月18日的分会场3-5和3-6,来自中科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的马慧敏副教授作了题为“HULIS(类腐殖酸类化合物)的有效毒性组分研究”的报告,来自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的乔敏副研究员作了题为“有机污染物对土壤跳虫的生态毒理效应”的报告,来自深圳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宋嘉宜助理研究员作了题为“BDE-47通过多受体间相互作用介导细胞毒性的初探”的报告,来自国家环境分析测试中心的郑磊助理研究员作了题为“南四湖流域扑草净水环境质量基准及风险评估研究”的报告;来自上海市环境科学研究院的张洪昌高级工程师作了题为“青霉素G钾盐与重金属锌联合作用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与机制研究”的专家报告。

 

本议题还包括25场学生报告,学生与参会人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相互交流研究成果,有利于鼓励青年学者投身POPs研究或从事相关工作。




资讯来源:Pops论坛
资讯监督:赵  硕    010-58892027-891
资讯投诉:罗  璇    010-58892027-815
(责任编辑:再生分会)
本网凡注明出处为“《中国再生有色金属》”的所有稿件,版权均属本网站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如需转载,请与010-82290313联系授权事宜;转载请务必注明稿件来源:"《中国再生有色金属》"。本网未注明出处和转载的,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仅供读者参考,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本网站概不负任何责任。如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在两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

热点内容

版权所有: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再生金属分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