铟可以比肩稀土,是一种不可再生的稀有战略资源,广泛应用于国防工业、航空航天及信息产业等领域。铟主要是铅锌矿综合利用的产物,在生产上确实不好控制。在国内消费不足及国外需求扩张的背景下,我国铟资源出口流失严重,对未来发展高科技产业构成约束。当前我国急需加强铟资源储备。
我国铟资源政策实践
当前,我国铟产业发展所面临的一些主要问题,概括起来就是开发过度,并且严重出口过量。同时,日本等国家通过进口我国的粗铟和铟锭,利用在铟加工方面绝对的技术垄断优势,控制着产业链的下游技术与市场,逐渐掌握了市场“话语权”。在铟金属采购上,采取联合采购的做法,以几大公司的名义集中采购,增强谈判议价能力,逼迫国内一些企业不得不低价出货。这样的结果,使得我国铟产业低端化问题突出,并一直在夹缝中苦苦挣扎。更何况走私等实际问题,进一步加剧了初级铟资源的流失。所以,当前我国铟行业面对的不仅是市场问题,而是一场产业链的深度竞争。
根据我国铟资源的特点,从管好资源、用好资源等角度考虑,我国对铟资源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政策实践。其目标主要是:促进资源优势、生产优势及出口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和竞争优势;同时,努力推动铟产业结构升级。换句话说,就是要把更多的铟资源留在国内消费,并推动铟产业向高级化阶段发展,避免“拼资源、比消耗”等不良现象。
铟是一个伴生矿产,在生产上确实不能像其他矿产那样能够搞生产总量控制制度,否则将容易影响其他主矿产的供应。所以,要把已生产出的更多的铟资源留在国内消费,加强出口环节的管理就成了政策的工作重心之一。这几年,我国铟资源出口管理主要实行了这样一些政策:取消出口退税;及时解决铟的出口税号问题,并于2007年加征出口关税,掌握铟的出口数量与流向;制定出口企业资质管理办法,并于2007年6月正式实行出口配额管理。在加强出口管理的同时,各类疏导性的行业管理政策及措施也不断诞生。此外,我国对铟的加工贸易管理也是急剧转弯,并且严厉打击走私。系列的政策举措,无不映射出我国管理铟资源的决心。
储备是政策转型的归宿
加强出口环节管理虽然有积极意义,但很容易增加政策风险。国外铟储备制度对我们最具有现实的启示意义。
储备是一个蓄水池,可以缓冲供应过剩或者不足,在生产和国家安全中发挥重要的作用。美国和日本都建立了铟储备制度。针对铟资源的特点及实际情况,为了减轻传统出口管理政策的压力及提升我国铟产业发展的话语权,我国对铟资源的出口管理政策急需向储备制度转型。随着2008年铟收储实践及其他各方面呼声的高涨,在国家外汇储备庞大规模的支撑下,相信包括铟等在内的小金属收储迟早要实施。这将有效地规避出口管理政策的风险和实践中的政策博弈。
储备是保障未来铟资源需求的战略布局。由于世界铟资源极其有限,属于绝对稀缺资源,并且在信息产业等高科技领域具有不可替代性,是未来高科技领域竞争取得优势的重要砝码。因此,国家对铟资源实施储备制度,也是确保我国未来高科技产业发展所需资源战略布局的具体实践,它对稳定、夯实我国铟资源的优势地位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从实际情况来看,2008年我国收储30吨铟的规模是远远不能解决实际问题的;我国铟年度储备规模应该提高到200吨以上才算比较合理。
储备是规避将来资源经济风险的后盾。铟属于小金属,其价格并不完全受供求关系制约,市场心理对价格影响很大,游资非常容易炒作,去年上半年的行情就是一个典型代表。如果我们现在不抓住时机储备充裕的铟资源,未来我国企业将可能需要用超过现在出口价格的几倍甚至几十倍来购买这些曾被我们低价出口的产品,使我国铟产业面临巨大的不确定性资源经济风险。所以,为了保障我国未来的铟资源供应,避免“低价卖出、高价买进”消费等现象,现在储备充裕的铟原材料也是我国铟产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作者单位:中国国土资源经济研究院
(责任编辑:朱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