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循环经济文章 2013年第1期 2012年第12期 2012年第11期 2012年第10期 2012年第9期 2012年第8期 2012年第7期2012年第6期 2012年第5期 2012年第4期 2012年第3期 2012年第2期 2012年第1期 2011年第10期 2011年第9期
返回首页

[市场]“融资铜”成资金筹集方式 铜产业受巨大冲击

时间:2012-07-26 14:25来源:中国循环经济 作者:邓大洪 点击:
分享到:
今年1至4月份,我国进口未锻造铜及铜材累计达173.60万吨,其中90%为融资铜。仅上海一地的铜库存就有80%至90%是融资铜,市值约400亿元。
  

  进口1吨铜亏损至少2000元以上,但仍有许多人为了通过银行信用证融资拼命进口。今年1至4月份,我国进口未锻造铜及铜材累计达173.60万吨,其中90%为融资铜。仅上海一地的铜库存就有80%至90%是融资铜,市值约400亿元。很多企业通过进口铜从银行获取贷款资金,这对于资金短缺的企业来说,十分“解渴”。

  伦敦铜库存移师上海

  一万多平方米的仓库里堆满了铜板,仓库外边的空地上甚至路边也都堆满了布满灰尘的铜。这样的景象在上海保税区随处可见。

  “伦敦铜库存大有移师上海之势。”江铜国际贸易有限公司的铜部总经理毛一伟告诉记者。毛一伟还出示了两张很直观的图表,一张是伦敦铜库存的走势,从去年10月份开始直到目前,急剧下降;与此相反,上海铜库存却持续上升,到目前已到达最高点。

  最新统计数据也印证了以上两位人士的说法。据统计,中国目前已拥有300多万吨的铜,已处于历史高位的水平,仅上海保税区的铜就已突破60万吨,逼近去年65万吨的高位,其中近90%为融资铜。另据海关统计,2012年1至4月我国进口未锻造铜及铜材累计173.60万吨,同比增长48.8%。

  按常规,贸易繁荣,意味着其下游需求旺盛,产业兴旺发达;而铜贸易繁荣的景象非但不能让做铜业的人士高兴,反而让他们个个为之担心得直出冷汗。

  “表面上看是一种铜业的繁荣,但实际上是一种虚增的需求,并不是中国实际的需求。”毛一伟说。

  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铜消费国,电力行业、建筑行业及交通运输业等对中国铜消费的贡献率超过七成,家用电器、电子消费品也占国内铜消费的一席之地,这些下游需求当前仍处于疲弱的态势,无法有效拉动铜的需求。

  “国家对于房地产行业的调控也是影响到了铜未来消费的预期。”渣打银行金属分析师朱慧说。

  今年以来,我国制造业增速持续减缓,1至3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10449亿元,同比下降1.3%。而4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实际增长9.3%,比3月份回落了2.6个百分点。

  铜作为一种主要的工业金属,其价格变化一直被看作是制造业的晴雨表,也被业界誉为“铜博士”。经济增速的放缓,使铜的市场需求低迷,眼下本来是铜采购的旺季,但市场上却一片萧条。

  “整个消费市场交易非常清淡,我熟知的一家物资贸易公司的实物流转大概在6000至8000吨,与往年相比,减少了将近一半的量。”江铜国际贸易有限公司总裁苏黎称。

  国内下游需求并不旺盛,甚至可以说是大幅下降,铜业一片萧条,在此情况下,为何还有大量铜进口?是不是国内铜价很高呢?事实则完全相反。

  “伦敦市场和上海市场,两市比价特别大,进口一吨铜亏损大约3000多元。” 上海靖升金属材料有限公司进出口部经理孙莹亦如是说。

  据了解,到目前,伦敦铜每吨进口成本在57600元左右,到国内却只卖55800元,进口一吨铜就要纯亏损2000元左右。再加上运费等其他费用,最高时一吨甚至要亏五六千元。

  事实上,从2010年起,就已经有“高价进口铜原料,亏钱在国内销售”的怪现象。做生意是为了赚钱,既然进口铜亏损为何还有那么多人去做这个进口生意呢?

  难抗“融资铜”诱惑

  “亏损也有人大量进口,这些做生意的不是为了从进口铜上赚钱,而是为了融资。”据毛一伟介绍,铜在有色金属中金融属性十分高,很多企业通过进口铜从银行获取贷款资金,通俗点说就是先与外商签订铜进口合同,然后向银行申请开立90天或180天远期信用证,企业完成进口后将货物在国内快速转手,在信用证到期前,就相当于得到了一笔短期银行融资,通过反复运作,还能变相延长资金的使用时间。而这些铜也因此有了一个专属名字“融资铜”。这些钱对于资金短缺的企业来说十分“解渴”,而对于身陷调控泥潭的房地产企业来说更是“救命稻草”。

  一些房企之所以青睐于“融资铜”,就是因为贸易融资过程中产生的开证费、仓储费以及转手时进出差价风险等,加起来成本在8%左右。而相对于目前15%至25%的民间融资利息和约15%的房地产信托融资利息,贸易融资的成本可能不及上面两种方式的一半,而且等到远期信用证到期付款时,进口商可能还可以赚取一笔汇率差,进一步减少交易中的风险,融资动力自然大得很。

  毛一伟更算了一笔账,有的企业一个月要进口30万吨铜,高峰的时候要进口50万吨,如果一吨铜以4万元人民币计算的话,30万吨乘以4万元,一个月就是120个亿,一倒手120亿元就可以融出来了,三个月就是好几百亿元,全年就是上千亿元的资金了。如果融资对象能够承受融资成本,就完全可以这样做。

  “不可否认,通过进口铜融资的相当一部分资金,流向了目前最缺资金的房地产。我觉得这个是行业内公开的秘密。至于说谁在这么做,或者是到底怎么做,这个很难挖掘得很深。”毛一伟说。

  到底有多少“融资铜”流向房地产行业?面对这一问题,许多铜贸易商都躲躲闪闪,不愿直面这一问题。据有关人士向中国商报记者透露,身处调控风暴中的房地产企业,采用这种方式弥补“钱荒”的不在少数。国内前20名的大型民营铜加工企业或多或少地都在参与房地产业务。而一些专门从事房地产的企业,有的成立了所谓的“有色金属贸易部”,或成立子公司,通过一些关联交易变相融资。

  据悉,仅上海一地,洋山保税区的铜库存就约为20万吨,上海保税区铜库存更高达60万吨,其中80%至90%是融资铜库存,市值约400亿元。

  一些银行已对铜融资采取了谨慎的态度。目前,工行上海分行所推出的铜质押融资,主要是指铜材的仓单质押业务。即借款人将所购铜材存入保税区的仓库后,由管理仓库的仓储公司出具记载存货人信息及仓储铜材的品种、数量、质量等信息的仓单凭证,借款人再以仓单作为质押物,向银行办理贷款。

  “工商银行总行层面没有发出关于暂停铜质押融资业务的通知,但是,不排除地方分行出于风险控制的考虑,暂时停止开展某些新的贷款(铜融资方面)业务。”工商银行总行商品融资业务部门的一位处长称。

  银行风险在酝酿

  “骗贷的案子没有实际发生,但有些企业确实在今年年初出现了骗贷的行为,所幸被当事银行及时发现,没有造成损失,但肯定对银行在一定程度上收紧相关业务,形成了直接的触动。”上海外高桥保税区一位不愿公开姓名的人士说。

  据该人士介绍,去年年底,就有一家具有国有背景的有色金属贸易公司(简称贸易公司)在仓单上大做文章,险些酿成骗贷案。事情原委是这样的,该公司所购进的一批铜材运抵上海外高桥港,按照这批铜材的品类、数量,完全具备前往上海商品期货交易所开具标准化仓单的条件。但贸易公司却选择将这批货物通过一家仓储公司,存入与其有业务联系的一家冶炼企业的仓库中,并由仓储公司为其开具非标准化仓单。

  同时,贸易公司、仓储公司与冶炼企业达成协议,冶炼企业按照生产需求从仓库中提取铜材进行加工,而贸易公司则应购入相应数量的铜材以补充仓单项下的质押物。贸易商也在此后拿着仓单前往一家国有银行上海分行办理非标准仓单质押贷款。

  今年1月上旬,冶炼企业将两成已被质押的铜材出库运走,而按照此前三方达成的滚动质押仓储协议,贸易公司应该在两周内补足质押品数量。

  可直到2月初,冶炼企业运走第二批铜材时,贸易公司应当补充入库的铜材依然没有出现。耐人寻味的是,肩负保管职责的仓储公司不仅未向贸易公司提出任何异议,甚至连这两批铜材出库的事情都未向发放质押贷款的银行告知。

  质押物如果是销售出去,分批出库是没有问题的,但是仓储公司应该得到银行许可后才准予货物运出。可这次却是银行2月初到仓库区查验别的抵押品时,才发现这批被质押的铜材竟已被运走快一半了。

  “原本用的就是冶炼企业的仓库,冶炼企业原有的库存铜材和这批用于质押的铜材没有做严格区分,因此出库时发生了疏漏,管理人员以为企业运的是原有的库存。” 面对银行方面的质疑,仓储公司方面却给出了如是解释。

  而就在银行方面准备要求贸易公司和仓储企业承担违约责任之时,“因生产需要”而运走质押铜材的冶炼企业突然“仗义地”表示,可以用该企业在别处购入的铜材先替贸易公司补足质押品的缺额。

  这个骗贷行为虽然被银行及早发现,没有产生实际损失,但预示着铜融资的风险在增加。

  上述贸易商利用质押物滚动质押打出“空仓时间差”,实现质押品“一物多用”,其关键就是仓储公司为其开具的非标准化仓单。

  其实,使用标准化仓单,在银行办理相关质押贷款更为方便快捷,但由于标准化仓单的仓储物需要在期交所注册登记,并存放于指定的仓库,“手续费和保管费会高一些,一些贸易公司为节约成本,就会选择小仓储公司仓库。”一位不愿公开身份的仓储人士告诉中国商报记者。“这个时候就可能会出现两个问题,一是非标准化仓单高估质押物且容易隐瞒实际质押物信息;二是用于质押的铜材可能在银行不知情的情况下出库,导致质押物实际价值缩水。”

  这位人士进一步指出:“贸易商选择非标准化仓单另一个心照不宣的理由则是,非标准化仓单"可注水的空间"更大一些。一些仓储公司为了承揽生意,往往愿意在开具非标准化仓单时,按照贸易商的要求,人为地在数量、品类等指标上注水,帮助贸易商抬高质押物的价值。”

  “目前银行方面对于大宗商品的估价能力还相对有限,尤其是面对非标准化仓单,往往需要仓储企业协助其进行评估。这也使得小仓储公司出仓单时为贸易商"抬轿子"几乎成了潜规则。而一旦银行发现问题,仓储公司又可以说是管理人员操作失误,无心之失,重新开单把责任推掉。”上述人士说。

  针对上述打“空仓时间差”的贸易商行为,一位精明的浙商说:“就算是将200吨铜在银行不知情的情况下拿出去一个月进行短期担保,所能套得的资金也相当可观,然后把拿到的款子去放贷,获得的收益也有几十万元。”

  今年1月以来,沪上部分从事铜质押融资业务的银行,已发现多宗中小仓储企业在质押物保全中履职不到位、管理混乱,以至于出现仓储物与仓单失去关联的状况。

  为防范部分贸易公司借助这些仓储管理漏洞与仓储企业串通,重复质押骗贷,一些银行也实行了实质上的“白名单”制度,对部分中小仓储公司开具的仓单暂停质押。

  除去政策层面的担忧,融资铜大面积违约对银行资产安全构成的现实威胁,同样为监管层和银行风控部门所忌惮。

  “且不说围绕融资铜出现的信用证或质押贷款骗贷,就算抵押品或者质押物货真价实,银行同样会面临巨大风险,因为银行无法承受铜价剧烈波动所带来的现实损失。”中国银行商品融资业务人士称。

  铜产业受冲击最大

  除了银行风险增加外,融资铜还将对我国铜业造成直接的冲击。

  “由于铜融资业务介入进来,亏损的成本转嫁到融资成本上,即使铜进口亏损,但在可以接受的前提下,这个业务照样进行,这会导致我国铜行业在一定程度上出现很难修正的状况。”江铜国际贸易有限公司总裁苏黎说。

  而目前我国的铜基本上又是只进不出。按照目前铜出口的政策规定,铜出口是不退税的,因为要保护资源。同时,国内能进行铜出口的企业只有7家,即使获得出口资质的企业,出口时还要加3%的关税,这两种因素导致了我国铜基本上是只进不出。

  渣打银行分析师朱慧也指出:“伦敦市场库存的下降并没有被中国终端市场所消费,保税区库存的持续上升将会成为未来铜市的隐忧。”

  毛一伟更是预计,“虽然目前来看这些铜并不会马上流入市场,但一旦国家相关部门对这种贸易进行管理,巨量铜现货就将对市场造成很大的冲击,对铜价产生无可估量的影响。”

  事实上,由于大量的进口铜在国内低价卖出,致使铜价大跌,铜业企业陷入困境。相关调查数据显示:全国各地取样的60家铜板带企业(其中以中小型企业为主)中,有75%(45家)的铜板带企业表示近期开工率有所下滑,跟今年3月份相比基本下滑了20%至30%左右,其中下滑了一半的也不在少数,有的甚至面临停产。

  另外,业内人士还担心,融资铜可能会对宏观调控产生冲击。“这些因铜而生的资金流向无法确定。一旦这些资金进入房地产和民间信贷领域,即相当于直接冲击了货币信贷政策调控的效果。”

(责任编辑:朱竹)
本网凡注明出处为“《中国循环经济》”的所有稿件,版权均属本网站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如需转载,请与010-82290313联系授权事宜;转载请务必注明稿件来源:"《中国循环经济》"。本网未注明出处和转载的,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仅供读者参考,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本网站概不负任何责任。如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在两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