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国内外行业动态 >

中国政府积极响应全球气候变化新协议

2015-12-14 16:54 编辑人:
法国当地时间12月12日晚,巴黎气候变化大会通过全球气候变化新协议。协议将为2020年后全球应对气候变化行动作出安排。当晚,《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近200个缔约方一致同意通过《巴黎协议》。协议共29条,包括目标、减缓、适应、损失损害、资金、技术、能

  法国当地时间12月12日晚,巴黎气候变化大会通过全球气候变化新协议。协议将为2020年后全球应对气候变化行动作出安排。当晚,《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近200个缔约方一致同意通过《巴黎协议》。协议共29条,包括目标、减缓、适应、损失损害、资金、技术、能力建设、透明度、全球盘点等内容。

  中国首席气候谈判代表解振华称赞该协议是“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努力的一个里程碑”。《巴黎协议》旨在限制全球的温室气体排放,气候治理路线将从自上而下的强制绝对目标转向从下而上的国家自定贡献(INDC)。与《京都议定书》不同,《巴黎协议》本身不设量化的减排目标。

  该协议包括一个目标:即把全球变暖限制在“远低于前工业化水平之上2摄氏度”,并为把升温幅度控制在1.5摄氏度之内而努力。为了实现这些温度目标,该协议草案指出,各国应着眼于尽快达到“温室气体排放量的全球峰值”,并在本世纪下半叶实现人类活动排放与自然吸收之间的平衡(净零排放)。这表明,2050年后全球将彻底丢弃“dirty”的化石能源,转向可持续的能源世界。

  根据协议,各方将以“自主贡献”的方式参与全球应对气候变化行动。发达国家将继续带头减排,并加强对发展中国家的资金、技术和能力建设支持,帮助后者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

  巴黎气候变化大会当天还通过了相关决议,就《巴黎协议》的具体落实和一些细节问题作出安排。该协定将于2016年4月22日至2017年4月21日开放签署,与《京都议定书》一致,至少55个参与国签署且排放占比超过全球的55%才能让协定生效。

  《巴黎协议》首次要求世界上几乎所有国家从2023年开始,每五年公布一次该国应对气候变化的计划,对全球行动总体进展进行一次盘点,以帮助各国提高力度、加强国际合作,实现全球应对气候变化长期目标。《巴黎协议》向全球的公共部门和私人部门发出强有力的信号,并计划设计气候融资机制,促进应对气候变化领域的投资,私人资本将成为气候治理的主力军。作为《京都议定书》的延续,《巴黎协议》保留了国际间减缓行动交易机制,允许参与国自愿进行减排量交易,但应在UNFCCC制定的统一标准和规则的机制下确保不重复计算。《巴黎协议》将为2020年后全球气候治理新格局奠定里程碑,气候治理框架和新气候经济将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新动力。

  早在2009年的哥本哈根气候变化会议上,中国政府就强调,发展中国家不能重走发达国家工业化的老路,不能以牺牲资源和环境为代价;发达国家应该支持和理解,在资金和技术上履行承诺。

  中国、印度、巴西和南非四个国家在面对全球气候变化的问题上也“走到了一起”,共商气候变化议题。在哥本哈根气候大会前夕,四个国家共商大会基本立场,被称为“基础四国”。2012年多哈会议时,中国代表团副团长、国家发改委气候司司长苏伟代表“基础四国”发言。苏伟指出,尽管可持续发展和消除贫困是发展中国家面临的急迫挑战,但是这些国家已经采取了强有力的减缓行动,“发展中国家在减缓方面的贡献远远超出了发达国家,而后者本应承担历史责任、率先采取行动应对气候变化。我们敦促发达国家缔约方兑现承诺,提高减排力度,为发展中国家开展应对气候变化行动提供充足的资金、技术转让和能力建设支持。”

  在2014年的利马会议上,国家发改委应对气候变化司司长、中国气候谈判首席代表苏伟表示,中国依然站在发展中国家的队伍中,“发展中国家有着相似国情、历史背景,对达成协议的问题上,也有广泛的共同利益,所以发展中国家在每次谈判前和谈判中都会保持密切磋商,维护共同利益。”

  中国不仅和发展中国家一起,维护发展中国家的利益,还勇于发出自己的声音,将中国节能减排的决心和信心传递给世界。

  在巴黎气候变化大会开幕式上,习近平再次提到发达国家应该兑现其在2020年之前每年援助1000亿美元气候资金的承诺。在2020年后,向发展中国家提供更有力的资金支持。同时,习主席提到,应对气候变化,不应该妨碍发展中国家消除贫困、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合理需求。习主席借用雨果名言“最大的决心会产生最高的智慧”再次表明中国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上的信心,“只要各方展现诚意,坚定信心,齐心协力,巴黎大会一定能取得令人满意的成果。”在未来,中国将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十三五规划”重要内容,将采取优化产业结构,构建低碳能源体系,建立全国碳排放交易市场等一系列措施,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责任编辑:再生分会)
本网凡注明出处为“《中国再生有色金属》”的所有稿件,版权均属本网站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如需转载,请与010-82290313联系授权事宜;转载请务必注明稿件来源:"《中国再生有色金属》"。本网未注明出处和转载的,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仅供读者参考,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本网站概不负任何责任。如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在两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

热点内容

版权所有: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再生金属分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