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国内外行业动态 >

有利用价值废品无人接手 再生资源回收行业亟待升级

2015-02-10 13:49 编辑人:完颜华
目前全省大多废品回收站属于零散的个体回收,无法实现规模化经营,无人愿意回收利润较低的玻璃品,导致每年大量空酒瓶、碎玻璃只能被送往垃圾场填埋。

  甘肃新闻网兰州2月9日电 据甘肃经济日报报道:在全国经济增速换挡的大环境下,推动再生资源回收已成为能源战略的重要一环。

  但是,多年来,由于甘肃再生资源回收市场经营混乱、管理无序,整个回收行业呈现无序性、自发性状态,不少回收企业和个人“各自为战”,造成再生资源回收率、利用率、再生率不高。

  如何解决全省再生资源回收短板,减少浪费和污染,成为一道亟待解决的难题。

  身份尴尬的“宝贝”

  “对不起,本店只限回收废旧报纸和塑料瓶,啤酒瓶、废玻璃、旧衣服一律不要。”1月20日中午,兰州市城关区中路子某废品回收站,老板赵有旺见有人前来卖废品,他从一大塑料袋废品里挑出了酒瓶、衣服等杂物。

  “酒瓶重量大,又占地方,而且利润低。”赵对拒收的理由没有半点隐瞒。

  连日来记者采访发现,不仅是酒瓶没人回收,而且废玻璃、旧衣物以及家电塑料外壳等有利用价值的废品回收同样遭遇无人接手的尴尬。

  “目前全省大多废品回收站属于零散的个体回收,无法实现规模化经营,无人愿意回收利润较低的玻璃品,导致每年大量空酒瓶、碎玻璃只能被送往垃圾场填埋。”采访中,不少受访者表示,由于无人回收,他们都会把一些有利用价值的废品当垃圾一样扔掉。

  近年来,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加快了产品更新换代的速度,但一些“退休”下来的旧电子产品、旧家具、各种废弃的钢铁、塑料产品,由于缺乏健全的回收体系、缺少延伸的产业链条,造成可再生资源的严重浪费。

  有人算过一笔账:以废旧衣物为例,如果一件衣物平均寿命为2年,按照我省平均每年每人遗弃1件旧衣物计算,每年全省废旧纺织品造成的环境污染将超过千万件,这是一种巨大的隐形浪费。如何处置一些无人回收的可再生资源,减少浪费和污染成了所有人不得不面对的一道难题。

  白白扔掉的“垃圾”

  “目前我省大多数再生资源回收企业只局限于回收一个环节,缺乏向再一体化产业发展的规划,造成了资源的严重浪费。”民革甘肃省委调查发现,全省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的总体技术水平落后,机械化和自动化程度低,企业普遍存在耗能高、回收率低、综合利用差等现象,导致整个产业链严重脱节,废品回收难以健康发展,对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不彻底,不能有效形成规模效应或连锁效应。

  这一说法不无道理,以兰州为例,全市每年产生工业固体废弃物为260万吨、生活垃圾为110万吨,但每年进入回收再利用环节的再生资源仅为100多万吨,并且尚有1/3~1/4的废金属、造纸原料、化工废弃物、碎玻璃等生产原料型废弃物未获得回收利用,又造成二次污染。

  在2015年全省两会上,民革甘肃省委提交的名为《关于促进我省再生资源产业发展》的提案指出,回收体系不健全、缺乏必要的资金扶持,是造成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率低的主要原因。

  “由于认识不足,很多地方政府并没有把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建设、网点规划设置纳入城市总体规划,致使一些新建小区设立回收网点十分困难。”提案认为,由于目前我省废品回收市场经营混乱、管理无序,整个回收行业呈现无序性、自发性状态,不少回收企业和个人“各自为战”,造成再生资源大量外流,再生资源回收率、利用率、再生率不高。

  废品变“宝”亟需技术升级

  “在全国经济增速换挡的大环境下,推动再生资源回收已成为能源战略的重要一环,要解决我省再生资源回收短板,就必须从根本上‘动手术’。”针对目前全省再生资源回收行业存在的乱象,民革甘肃省委认为,相关部门应积极加快技术升级,大力发展再生资源的深加工,建立上下游企业相互衔接、共生代谢、环境友好的再生资源综合利用产业链。

  在这份《关于促进我省再生资源产业发展》的提案中,建议一方面要疏通交易和回收渠道,建立健全回收企业、网点、交易市场组成的回收网络;另一方面要加强产、学、研的合作,提升技术水平,提高可再生资源的利用率。

  提案认为,再生资源回收行业发展涉及多个方面,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相关部门要在充分规范整合再生资源回收渠道的基础上,还应结合城乡建设发展规划合理布局、规范建设,形成以交易集散中心为核心,以基层收购网点为基础,点面结合,集回收、集散、加工利用三位于一体,流转顺畅、经营规范、绿色便捷的回收网络体系。

  可喜的是,日前,由兰州市再生资源回收公司申报的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循环经济标准化试点项目通过了国家标准委和国家发改委的立项,该项目将成为全省首个国家级循环经济综合标准化试点项目。省上相关部门的负责人表示,该项目建设实施期为3年,项目建成后,将对全省可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建设起到积极的促进和带动作用。(记者 完颜华)

(责任编辑:再生分会)
本网凡注明出处为“《中国再生有色金属》”的所有稿件,版权均属本网站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如需转载,请与010-82290313联系授权事宜;转载请务必注明稿件来源:"《中国再生有色金属》"。本网未注明出处和转载的,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仅供读者参考,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本网站概不负任何责任。如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在两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

热点内容

版权所有: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再生金属分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