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国内外行业动态 >

铅蓄电池业转型升级充电“中国梦”

2013-05-16 11:54 编辑人:
国家壮士断腕般的政策有力地推动了产业在技术、设施、设备与生产工艺水平的迅速改造与提升。这一整治工作已被所有蓄电池生产制造企业和行业完全接受,经济效益和环保效益已经开始显现。

   “虽说两年前环保风暴整治刚刚开始时,大多数生产企业想不通,经过两年多的发展,行业整体可以说是‘痛并快乐着’。国家壮士断腕般的政策有力地推动了产业在技术、设施、设备与生产工艺水平的迅速改造与提升。这一整治工作已被所有蓄电池生产制造企业和行业完全接受。而且,经济效益和环保效益已经开始显现……”中国电池行业协会副理事长王敬忠和中国电器工业协会铅酸蓄电池分会负责人伊晓波、王丽君、徐红等人日前在接受中国经济网记者采访时乐观地对行业现状予以了剖析。

  行业协会无疑是站在行业发展的全局来看问题,而来自行业内龙头企业的声音则更加直接。

  在湖北襄阳市,骆驼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路明占在接受中国经济网记者采访时说:“经过国家九部委的环保风暴和我们企业战略型转型升级,我们的市场回报也逐年增长。公司市占率提高了好几个百分点、净利润复合年增长也有很高的比率,盈利能力领先于同行,跟供货商和买家谈判,明显地感觉不一样。我们的腰板儿挺得更直了……”路明占在窗明几净的铅酸蓄电池生产车间接受记者采访时,脸上洋溢着自豪之情。

  事实上,当前是行业发展的利好时期,再加上近日,工业和信息化部、环境保护部、国家发改委等五部门近日联合发布《关于促进铅酸蓄电池和再生铅产业规范发展的意见》,明确了一系列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措施和加大淘汰落后产能力度,整个产业的发展环境日趋向好。

  被逼出来的提升、改造

  如今,蓄电池产业已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而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必需品,但面对原材料中铅的问题,谈铅色变依然如影随形。问题在于如何有效地使其既能成为造福人类的生产工具,又能通过政府部门的有效督促、引导和企业自身通过各种办法来最大限度降低与消除环境、环保方面的压力。

  中国电工技术学会蓄电池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超威电源(集团)有限公司副董事长周龙瑞告诉记者:“电动助力车的快速发展也就是近10年左右的时间。”

  特别是它的实用性更是迎合了我国绝大多数百姓的需求。因此,阀控动力电池的发展虽然时间不长,但非常迅速,特别是近三、五年来,已普及到了全国各地。

  可以说,铅酸动力电池的发展是伴随着电动助力车的快速发展而发展的,其生产企业和产能也由当初的一些小型小批量生产企业发展到了如今的三百多家左右(整治前大大小小三千多家,这里指整治后的)大中型企业,生产设施、设备也由过去的以简单为主的手工劳作和劳动密集型发展到了当今主要以机械化、自动化程度为主的生产工艺,销售产值达近2千个亿。

  因此说,该行业的提升改造、转型升级是随着我国整体制造水平提高而提升的,同时,铅蓄行业制造水平的提升,又有利地促进了其它制造产业的整体制造工艺和水平。

  据江西新威动力能源科技有限公司钱顺荣总经理介绍:自动刷片机的改进,提升生产效率4倍,每套电池直接人工成本降低0.21元,按照每天50万只产能,年增利润超过3500万元,封闭运行,把分刷片的环保与职业卫生水平提升到一个暂新平台。免过桥自动铸焊机,一次成型,每只电池节约铅合金30g,折合0.6元,每台铸焊机,节省人工3-4人,每只电池人工成本降低0.8元,按照日产50万只产能,年增利润超过2.2亿元。而且,我公司还在不断投入大量资金用于生产工艺、设备设施的探索和开发。

  除此之外,各大型生产企业还在积极与相关设备制造企业、科研院所等共同联手开发更先进的自动化程度更高的各种生产设施和设备。而且,这些大中型企业在近二、三年中,在设施、设备和生产工艺的改造、提升方面投资力度都在上千万元以上,不少企业甚至达到了几千万元和近亿元。

  3月29日,记者来到江苏浙长电源有限公司,整个厂区内空荡荡的只有几个工作人员。桑平平董事长说:“自去年和今年初以来,整个蓄电池市场情况就一直不好,企业亏损很大,目前基本处于停产。可是,为了加大技术改造和提升生产设施、设备的工艺能力,面对暂时的危机,企业还是投资了一千多万元,我相信我们在当地政府的引导、支持下,最终会度过难关。同时,改造提升对企业将来的发展一定更为重要,“根”扎的稳,抗风险的系数就会越高。”

  根据相关人员介绍,天能在2012年中旬就投入了1000多万元引进和综合了国内外的蓄电池组装单条生产线,目的就是要借鉴这些示范的改造,提升行业机械自动化生产线的技术应用水平,为行业开一个好头,起到一个社会效应、用大多数大中型企业负责人的话说——这是被逼出来的无奈。

(责任编辑:再生分会)
本网凡注明出处为“《中国再生有色金属》”的所有稿件,版权均属本网站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如需转载,请与010-82290313联系授权事宜;转载请务必注明稿件来源:"《中国再生有色金属》"。本网未注明出处和转载的,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仅供读者参考,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本网站概不负任何责任。如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在两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

热点内容

版权所有: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再生金属分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