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国内外行业动态 >

新余:“城市矿产”示范基地成新亮点

2013-03-08 13:20 编辑人:
  2011年9月,江西新余钢铁再生资源产业基地被国家发改委、财政部正式批复为国家“城市矿产”示范基地,成为新余省唯一的国家“城市矿产”示范基地,也是华东地区唯一以钢铁再生资源回收为主导产业的“城市矿产”示范基地。

   一条新修的水泥马路笔直向东延伸,西头靠北数台挖掘机已经挖了一个大坑——投资8000多万元的园区综合服务平台将在这里耸起;路南依次建有多家以再生资源回收加工利用为主营业务的生产企业,厂区内机器轰鸣,一片忙碌;另有多家新入园企业建起了围墙,施工队已入驻,其中占地600亩、总投资10亿元的园区龙头企业嘉锐工贸公司厂大门基本落成,一栋厂房基础建设已完工,厂区土地平整也已接近尾声,道路建设正在进行;整个园区环保设施也在紧锣密鼓施工中……这是1月23日记者在国家“城市矿产”示范基地——江西新余钢铁再生资源产业基地高新区园区所见到的景象。

  2011年9月,江西新余钢铁再生资源产业基地被国家发改委、财政部正式批复为国家“城市矿产”示范基地,成为新余省唯一的国家“城市矿产”示范基地,也是华东地区唯一以钢铁再生资源回收为主导产业的“城市矿产”示范基地。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城市矿产”示范基地建设,将其作为新余市经济积极融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实现经济转型和可持续发展的重点项目和新的经济增长点大力加以培育。

  基地建设已获中央财政专项经费11508万元

  对于许多人来说,“城市矿产”还是一个比较陌生的概念。其实,它只是对废弃资源再生利用规模化发展的一个形象比喻。具体来说,“城市矿产”是指工业化和城镇化过程中产生和蕴藏于废旧机电设备、电线电缆、通讯工具、汽车、家电、电子产品、金属和塑料包装物以及废料中,可循环利用的钢铁、有色金属、贵金属、塑料、橡胶等资源。

  新余因钢设市、因钢兴市,“城市矿产”资源十分丰富。2010年5月12日,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联合下发了《关于开展城市矿产示范基地建设的通知》,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审时度势,根据新余实际,及时组织市发改委、市财政局及相关单位精心编制了《江西新余钢铁再生资源产业基地建设国家“城市矿产”示范基地实施方案》,并于2011年3月上报到国家发改委。几经努力,国家发改委和财政部于2011年9月正式批复新余市钢铁再生资源产业基地为国家“城市矿产”示范基地,并先后下拨给新余市专项经费11508万元。

  为加快基地建设,市里成立了高规格的领导小组,同时成立了基地管理委员会,专门负责示范基地建设的日常管理工作,制定了园区产业发展规划和相关制度。按照规划,江西新余钢铁再生资源产业基地分A、B两区建设(A区位于高新区南部,B区位于分宜工业园区),建设重点为废旧钢铁加工利用、报废汽车回收拆解、废铜加工利用、废轮胎综合利用四大板块,园区规划总占地面积6340亩(其中A区3160亩,B区3180亩),总投资34.2亿元。目前基地已开工项目14个。A区嘉锐工贸年40万吨废钢铁破碎加工项目及新引进的市再生资源公司年回收加工45万吨废钢、15万吨废塑料项目和市瑞晟实业有限公司年回收25万吨废钢、10万吨氧化铁屑项目,B区嘉鑫实业年加工处理100万吨废钢项目、新鑫再生资源公司5万吨废钢及塑料回收加工项目等重点项目都已分别启动建设。通过建设,到2015年,基地再生资源回收总量将达到329.7万吨,加工量达到290.55万吨;到2020年,基地各类再生资源年回收能力达到600万吨以上,各类再生资源年加工处理能力达到500万吨以上,实现产值400亿元,新增就业岗位2万人,使江西新余钢铁再生资源产业基地成为中部地区最大,辐射华东、华南,服务全国,以废钢为主,铜、塑料、稀有金属等再生资源为辅,集回收、分拣、集散、深度加工、综合处理、再生资源利用技术研发、教学为一体的综合性“城市矿产”示范基地,真正成为新余市新的经济增长点。

  基地建设将促进新余市钢铁产业转型升级

  钢铁产业一直是新余市重要的支柱产业。全市共有规模以上钢铁企业135户。2010年全市钢铁产业规模达到1000万吨以上,实现销售收入598.97亿元,实现工业增加值108.42亿元,占全市的1/3以上。江西新余钢铁再生资源产业基地建设将对新余市钢铁产业乃至全市经济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市发改委副主任、基地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钟桂林在接受采访时认为,建设城市矿产示范基地,可以促进企业内部的小循环、行业内的中循环与整个城市的大循环耦合,可以进一步优化钢铁企业—城市矿产基地—工业园区—区县之间空间结构、功能、承载能力,更合理地进行空间布局和配套基础设施建设,便于产业的延伸和产业链的形成,真正形成产业集聚效应,促进钢铁产业转型升级。此外,国家级“城市矿产”示范基地建设对于新余市缓解对矿产资源的依赖、减少资源环境压力、促进节能减排和资源综合利用、发展循环经济、实施工业结构调整和经济转型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责任编辑:再生分会)
本网凡注明出处为“《中国再生有色金属》”的所有稿件,版权均属本网站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如需转载,请与010-82290313联系授权事宜;转载请务必注明稿件来源:"《中国再生有色金属》"。本网未注明出处和转载的,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仅供读者参考,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本网站概不负任何责任。如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在两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

热点内容

版权所有: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再生金属分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