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国内外行业动态 >

重庆首个再生资源产业园月底动工

2013-02-26 09:59 编辑人:
  订单不足、成本上升、价格混乱……本地汽车拆解企业普遍面临生存困境。在昨日举行的市再生资源行业协会年会上,报废汽车回收拆解分会、电器电子废弃物处理分会正式授牌成立。

   订单不足、成本上升、价格混乱……本地汽车拆解企业普遍面临生存困境。在昨日举行的市再生资源行业协会年会上,报废汽车回收拆解分会、电器电子废弃物处理分会正式授牌成立。

  市再生资源行业协会会长钟文泽透露,汽车回收拆解分会成立后,将推动本土回收企业抱团发展,改变“小、散、乱”的行业格局。同时,将帮助企业寻找合适的地盘开建拆解基地。本月底,总投资30亿元、位于大足的重庆再生资源产业园就将正式开工,该基地内就将建设报废汽车拆解加工区。

  订单不足、成本上升、价格混乱……本地汽车拆解企业普遍面临生存困境。在昨日举行的市再生资源行业协会年会上,报废汽车回收拆解分会、电器电子废弃物处理分会正式授牌成立。

  市再生资源行业协会会长钟文泽透露,汽车回收拆解分会成立后,将推动本土回收企业抱团发展,改变“小、散、乱”的行业格局。同时,将帮助企业寻找合适的地盘开建拆解基地。本月底,总投资30亿元、位于大足的重庆再生资源产业园就将正式开工,该基地内就将建设报废汽车拆解加工区。

  行业

  经营环境逐步恶化

  今年,汽车拆解行业的经营环境正在逐步恶化。

  市再生资源行业协会报废汽车回收拆解分会负责人表示,据目前国家对于报废汽车拆解企业的规定,报废汽车销毁后,只能作为废金属销售给钢铁企业当冶炼原料。“以一辆报废的桑塔纳为例,目前回收价一般为1000元左右。除去损耗、人工、税收等成本,按废金属论斤卖后,回收企业的收支只能基本打平。”

  “让人头疼的是,在回收企业大打价格战的同时,废旧金属、车壳的价格一路走低。”该负责人说,以废旧钢材等为例,去年每吨最高售价为3000多元,而目前已下跌至2300元左右;一辆报废出租车的车壳去年售价最高为2200元至2300元,目前已下跌至1000元左右。

  根据市再生资源行业协会的调查,目前,重庆汽车保有量为300多万辆,但经正规程序处置的报废汽车每年不到3万辆,很多报废车辆流入没有资质的黑网点,流失的订单高达50%~60%。由于订单有限,17家有资质的报废汽车回收企业经常“吃不饱”。

  “如今的汽车拆解企业陷入一个怪圈,越大的企业亏损越严重。”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业内人士告诉记者,由于大型企业在缴税和经营上更为正规,反而导致利润不如一些小企业或黑网点高。该业内人士还透露,重庆目前最大的两家汽车拆解企业物华集团和再生资源物流集团占据了80%以上的市场份额,其余真正专注这一业务的并不多。

  瓶颈

  不成规模附加值低

  我市报废汽车回收拆解分会负责人表示,汽车回收企业面临的发展瓶颈包括成本高企、价格混乱、回收后再利用效益不高、盈利模式单一等。此外,由于汽车拆解业在区县并不受欢迎,很多企业处于打游击的状态。

  “由于产能落后,本地拆解企业的规模也普遍不大,”重庆再生资源物流有限公司董事长田其伟表示,目前,重庆的汽车拆解业还大多停留在手工拆解的初级阶段,一些小的企业为了节约成本,甚至采取在回收点就地拆解的方式进行处理,作业之后,油污满地的情况非常普遍。

  “由于低效益、高污染,我们到区县去建拆解基地,并不受当地欢迎。”一家拆解企业负责人告诉记者,通常要花很高的价钱才能租到一块地。“许多小基地都在打游击,做个几年,被赶走,另找个地方再做。企业想拿地就得花高价,这又加大了成本压力。”

  “经常有人找到拆解企业希望买报废汽车的零部件,但由于法规限制企业却不敢卖。”田其伟表示,仅靠着出售废钢废铁盈利,企业将一直在低利润水平上“捡饭吃”,给不出合适的收购价格,拆解企业便一直收不到车,行业就难以规模化发展。

  出路

  抱团发力再制造领域

  市再生资源行业协会会长钟文泽透露,报废汽车回收拆解分会成立后,将推动行业内企业加强行业自律,同时展开资本层面的合作。初步的想法是,由17家有条件出资的企业共同组建大型股份制企业,抱团闯市场。“此外,除了大足的重庆再生资源产业园外,我们还将帮助企业在主城寻找合适的地盘,建设大型拆解基地。”

  对于如何改变盈利模式单一的情况,钟文泽认为,应当积极推动企业探索报废汽车零部件回收利用。据悉,这一想法已开始逐步实现,目前已有国外大型企业与市再生资源行业协会取得联系,探索合作的可能性。

  记者昨日还了解到,重庆市已有企业将目光锁定如何报废汽车零部件再制造。以机电集团为例,就计划打造一个循环基地,对报废汽车等城市废料进行绿色拆解和再利用,目前项目已经立项。该基地建成后,预计每年可回收利用10万吨、50万吨电解铝产品。

(责任编辑:再生分会)
本网凡注明出处为“《中国再生有色金属》”的所有稿件,版权均属本网站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如需转载,请与010-82290313联系授权事宜;转载请务必注明稿件来源:"《中国再生有色金属》"。本网未注明出处和转载的,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仅供读者参考,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本网站概不负任何责任。如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在两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

热点内容

版权所有: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再生金属分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