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国内外行业动态 >

国内铅酸电池污染整治之路任重而道远

2013-01-04 11:25 编辑人:
2012年11月初,《铅蓄电池生产及再生污染防治技术政策(征求意见稿)》对外公布,根据该政策提出的目标,力争到2015年,我国达到清洁生产二级水平的铅酸蓄电池企业及再生铅企业分别占企业总数60%、70%以上;废铅渣全部无害化处置,再生铅熔炼金属回收率大于9

 2012年11月初,《铅蓄电池生产及再生污染防治技术政策(征求意见稿)》对外公布,根据该政策提出的目标,力争到2015年,我国达到清洁生产二级水平的铅酸蓄电池企业及再生铅企业分别占企业总数60%、70%以上;废铅渣全部无害化处置,再生铅熔炼金属回收率大于97%。这将是对铅酸蓄电池在生产、回收环节的又一整治重拳。

    相关措施的出台对整治当然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不过,铅酸电池行业目前的状况不是一天两天形成的,整治工作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可谓是任重而道远,而且只依靠国家政策来强制督促显然不够,生产企业的环保意识和自觉性也同样重要。

 


     
 企业环保意识薄弱 生产污染没得到解决

 

      “自2005年以来,全国各地已经发生了至少27起与铅蓄电池生产和回收行业有关的严重的集体铅中毒事件,仅2011年上半年就发生6起。”北京地球村环境教育中心理事张弘说。其中,浙江省一家生产摩托车和电动自行车电池的工厂附近的居民,至少有300人被查出血铅浓度超标,高出正常值最高指标的7倍。2011年安徽省发现的一起铅中毒事件中,有100多名儿童被发现血铅含量超标。

      据记者了解,铅蓄电池行业中小企业多为组装企业,技术难度和资金门槛低,生产设备、环保设施投入不足,职业卫生防护制度不健全。一些家庭作坊式的小组装企业甚至证照不齐,产品质量没有保证,造成污染事故时有发生。

      针对此种情况,铅酸电池生产企业应增强环保意识,自觉的完善相应的环保设施,完善节能减排的相应措施,对自己也对他人的生存环境负责。对于不配合的企业,相关部门须坚决予以取缔,严惩不怠,这样才有警示作用。
 
      回收处理问题多 相关体系亟待健全

      环保组织调查显示,我国铅酸蓄电池的有组织回收率不足30%。电池中所含的各种金属,如钢、锌、锰、镍、钴等,得不到有效合理的再利用。导致这一状况的根本原因是,各地城乡垃圾管理部门或电池生产者没有建立起有效的电池回收体系,且相关体系建设的资金来源不明晰。

      据业内人士介绍,目前,我国废铅资源的回收还没有全国性的回收网络,市场不规范,“回收处于一种无序状态,多家收购、多管齐下,分散经营”的状态。从事铅酸蓄电池回收的部门有数以万计的个体私营收购者、蓄电池零售商和制造企业、再生铅企业、汽车维修店以及物资回收公司和物资再生利用公司。其中,回收的主力军是大量个体从业者,其回收量超过一半以上,大约占60%。同时,在回收加工过程中,污染情况也十分严重。据了解,一些小型再生铅厂的回收生产工艺还基本停留在原始的火法工艺,缺乏收尘设施,环境污染严重,铅的回收率最高仅为85%,其余15%的铅以废渣或废气的形式排入环境。

      专家建议,对废旧铅酸蓄电池的回收、拆解、再生过程加强控制,首先要尽快完善与之相关的法令、法规,建立一整套完整系统的回收体系,这是必不可少的。在这方面可以借鉴欧美的“谁生产、谁回收”,集中处理的模式,生产者、销售者负责回收废旧蓄电池,由专门的冶炼企业集中冶炼。

      提高行业准入门槛 优胜劣汰 

      准入门槛低是国内铅酸行业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2012年7月,《铅酸蓄电池行业准入条件》正式实施,该条件提高了行业准入门槛,使得相当多的中小型企业将被拒之门外。据环保部数据显示,截至2012年10月,全国在生产铅蓄电池企业已由原有的3000多家减至253家左右。行业准入条例的实施后,技术水平低、生产工艺落后,环保和防污投入缺失的中小企业被淘汰出局,这也为剩下的优质企业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会,使得我国的铅酸电池行业正逐渐向高壁垒、高集中度转变。

      整体来说,铅酸电池的环保整治,落后产能的淘汰,以及行业准入条件的落实都将是一个较长的过程,行业集中的提升也将是一个长期持续的过程。

      引入公众监管机制 共同监督管理

      环保组织还建议,由环保部、发改委和住建部牵头建立或指导各省、市、自治区相关部门建立废电池回收处理专项基金。该基金的管理过程应包含生产者、回收者、处理者、民间组织、科研机构和媒体的代表。在基金创建之初,各级政府应适当进行投入,保证启动工作的顺利展开。同时,引入有效的公众参与机制,共同监督废电池回收和处理过程,并逐步淘汰对环境和健康影响很大的废电池不当拆解和利用活动。

     【结语】

      从目前的形式来看,铅酸电池的污染整治之路国内充满艰辛,但是我们相信只要相关法规标准日渐健全,企业真正提高环保意识,相关主管部门责任落实到位,再辅之以生产许可证等市场准入制度和公众监督机制的配合,我国铅酸电池制造及回收业的环境污染问题一定会得到妥善的解决。

(责任编辑:再生分会)
本网凡注明出处为“《中国再生有色金属》”的所有稿件,版权均属本网站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如需转载,请与010-82290313联系授权事宜;转载请务必注明稿件来源:"《中国再生有色金属》"。本网未注明出处和转载的,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仅供读者参考,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本网站概不负任何责任。如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在两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

热点内容

版权所有: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再生金属分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