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国内外行业动态 >

江西鹰潭发展资源利用换来千亿铜产业

2012-12-24 10:59 编辑人:
江西省鹰潭市是中国最大的铜产品生产基地,2011年,鹰潭市铜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达1240亿元,同比增长44.2%,成为全省设区市中首个“千亿元产业”。

   铜业是江西在全国具有突出竞争优势的产业。该省铜产业具备良好的发展基础和条件,已成为江西重要支柱产业。江西铜资源非常丰富,已探明保有资源储量达1304万吨,占全国总储量的18%,居全国首位;精炼铜占全国生产总量的20%以上,列全国第一位。目前,江西已形成从铜精矿到加工产品的完整产业链,各类铜产品在全国占据重要份额。

  江西省鹰潭市是中国最大的铜产品生产基地,2011年,鹰潭市铜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达1240亿元,同比增长44.2%,成为全省设区市中首个“千亿元产业”。

  矿区:努力“变废为宝”

  隶属江西铜业股份有限公司的德兴铜矿,是我国第一大露天铜矿,至今已有500多年的开采历史。从45年前正式建矿初期的日产2500吨,到如今的日产13万吨,德兴铜矿产铜量约占全国的1/5,位居全国之首。

  目前,我国铜资源十分缺乏,矿石含铜品位低。随着铜矿采选生产能力不断扩大和矿山保有可采储量日益减少,资源压力越来越大。与此同时,矿山附近也有大量低品位矿石相伴产出。

  “据测算,德兴铜矿露天开采范围内有低品位铜矿石量1.9亿吨,如果加以科学开采,相当于新增一座中型铜矿的地质储量。”德兴铜矿矿长刘方云说。因此,德兴铜矿将品位在0.25%~0.3%之间的低品位铜矿石混入工业矿石中混选,在露天开采范围不变、投入条件基本相同的情况下,矿山可多回收铜矿石1.65亿吨,可延长矿山服务年限7年。

  在德兴铜矿废石场,大片的平整的碎石上,均匀布设架着管子,正不断喷洒着水。现场工作人员告诉本报记者,这是几年前投入巨资,与加拿大一家环境科技公司合作的循环经济技术,对部分品位在0.05%~0.25%的剥离废石进行萃取,以回收废石与酸性水中的铜矿资源。

  喷淋的酸性水来源于生产废水,有助于铜等金属矿元素浸出。再用管道把这些水收集、汇聚到大罐里,利用“浸出-萃取-电积”等新工艺,每年不但可以从废石中回收500~800余吨铜,还减轻了工业废水处理压力。

  “仅此一项,当年我们投资2000多万元,现在每年收益约达6000万元。”刘方云告诉记者。

  据介绍,德兴铜矿还改进了硫酸厂生产工艺,将废热用于发电,每天可向国家电网输送电量5.5万~6万千瓦时;废水循环利用,废水中产出的稀酸用于矿山废石堆浸和选矿作业,制酸铁焙砂作为钢铁厂烧结球团的优质原料,矿山废物基本实现了“零排放”。目前,德兴铜矿循环经济已初步实现,不仅实现了金、银、铜、钼等的综合回收,而且通过堆浸、喷淋、萃取、利用酸性废水硫化法提铜,平均每年从废石、废水中回收资源价值达15亿元。2011年,德兴铜矿被国土资源部、财政部授予“第一批国家级矿产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示范基地”称号。

  城市:打造“流动矿山”

  江西铜业公司所在的鹰潭市,正在积极打造一座流动的城市矿山。

  鹰潭被称为“火车拉来的城市”。由于交通的便利,这座没有铜矿资源的城市,却打造出了千亿产值的铜产业。

  铜产业是鹰潭的“品牌”,也是江西省设区市中首个“千亿产业”。近年来,鹰潭市进一步深化与世界前三强、亚洲最大的江西铜业集团的“地企一体化”合作,全力推进“世界铜都”建设。目前,鹰潭的铜加工企业已发展到120家,拥有铜加工能力150万吨/年,铜冶炼能力120万吨/年。

  鹰潭相继荣获“中国铜产业基地”、“中国再生资源循环利用基地”、“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称号,国家铜及铜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国家级铜冶炼及铜加工工程技术中心也获批建设。目前,内陆第一家第七类废料进口转关拆解加工区——鹰潭(贵溪)铜拆解加工区已经投入运营,年拆解能力70万吨,这为建设“世界铜都”打造了一座流动的“城市矿山”。

  截至目前,鹰潭已初步形成了从废铜回收、铜冶炼到铜精深加工、终端产品加工的完善产业链,铜产业“链式”发展的效益愈发凸显。

  日前,记者在鹰潭经济技术开发区看到,宏磊铜业公司生产的漆包线所需原材料铜杆均是从江西铜业采购;而宏磊的漆包线出厂后,就被送到一墙之隔的万宝至公司,用于生产微型马达;微型马达同时又是当地三川公司所生产的水表的重要配件。由于上下游产业形成配套,运输成本大大降低,仅这条产业链每年就可为相关企业创造经济效益上千万。

(责任编辑:再生分会)
本网凡注明出处为“《中国再生有色金属》”的所有稿件,版权均属本网站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如需转载,请与010-82290313联系授权事宜;转载请务必注明稿件来源:"《中国再生有色金属》"。本网未注明出处和转载的,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仅供读者参考,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本网站概不负任何责任。如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在两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

热点内容

版权所有: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再生金属分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