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国内外行业动态 >

城市矿产上升为国家战略

2012-11-30 16:51 编辑人:
“城市矿山”概念由日本东北大学的南条道夫教授于1988年最早提出,在我国被称为“城市矿产”,是对废弃资源再生循环利用的形象比喻,即指从经济发展过程中产生和蕴藏于城市各个角落的废旧机电设备、电线电缆、通信工具、汽车、家电、电子产品、金属和塑料包装

   我国资源供需矛盾突出,环境压力增大,已经成为持续发展的严重瓶颈,急需探索破解之策。目前,我国每年消耗50亿吨的矿产资源,超过美国成为全球第一“资源消耗超级大国”。专家估计,中国要达到发达国家的水平,需要3个地球的资源,高消耗、高污染的经济发展模式已难以为继。

  为了缓解资源瓶颈对经济发展的束缚,中央制定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指导方针,国家把“城市矿山”资源的循环利用提高到战略高度。2010年10月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把节能环保产业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提出“加快资源循环利用关键共性技术研发和产业化示范,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和再制造产业化水平”、“加快建立以先进技术为支撑的废旧商品回收利用体系”。我国政府已颁布《“十二五”国家废物资源化科技发展专项规划》《废旧电器电子产品回收管理条例》等政策法规,促进城市矿产产业发展。2010年5月,国家发改委、财政部联合下发了《关于开展城市矿产示范基地建设的通知》,标志着我国“城市矿产”开发成为国家项目。到“十二五”末,我国将在全国建成50个左右技术先进、环保达标、管理规范、利用规模化、辐射作用强的城市矿产示范基地。国家选择湖南汨罗示循环经济产业区等7家园区作为首批城市矿产示范基地,到2015年,这7家示范基地将形成年加工利用再生铜190万吨、再生铝80万吨、再生铅35万吨、废塑料180万吨的能力。

  湖南经验:湖南再生资源年回收量达500万吨

  汨罗循环经济工业园是国家首批“城市矿产”示范基地之一。经过几年的建设,现已形成了以废铜、铝、不锈钢、塑料和报废汽车拆解等再生资源回收加工利用为主导的特色产业园区。目前,已发展回收公司206家,收购网点五千余个,基本形成了覆盖全国的回收网络。再生资源的回收量也由2000年的2.3万吨上升到去年的150万吨,其成功经验也在全国各地得到了广泛的推广。

  值得一提的是,在上个月公布的全国第三批国家“城市矿产”示范基地名单中,湖南永兴县循环经济工业园也成为示范基地之一。

  湖南省发改委主任胡衡华介绍,目前湖南共有再生资源回收企业近600家,回收网点遍布全国,年回收量达500万吨,覆盖面广、效率高、参与广泛的专业回收网络已基本形成。

  再生资源加工利用企业530家,废铜、铝、不锈钢、塑料、橡胶以及电子废弃物、稀贵金属等旧物资的再生利用加工技术日趋成熟,年加工能力达270万吨。

  汨罗和永兴两个示范基地的基础和环保设施逐步完善,企业集群、产业集聚效应逐步显现,全省再生资源分拣、拆解、加工、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的产业链条逐步形成。

  他山之石:日本和美国的“城市矿产”模式

  “城市矿山”概念由日本东北大学的南条道夫教授于1988年最早提出,在我国被称为“城市矿产”,是对废弃资源再生循环利用的形象比喻,即指从经济发展过程中产生和蕴藏于城市各个角落的废旧机电设备、电线电缆、通信工具、汽车、家电、电子产品、金属和塑料包装物中,提取可循环利用的钢铁、有色金属、贵金属、塑料、橡胶等资源。

  据日本专业杂志《金属时评》公布的资料,从1吨废旧手机中可以提炼400克黄金、2.3千克银、172克铜;从1吨废旧个人电脑中可以提炼300克黄金、1千克银、150克铜以及近两千克等其他稀有金属等。而天然的金矿,只要1吨金砂矿石能提炼1到2克黄金,就有开采价值。在通常情况下,开采1吨金砂仅能提炼5克黄金。可见与天然矿山相比,“城市矿产”资源品位更高,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据测算,目前日本国内的“城市矿山”蕴藏的黄金约6800吨,白银约6万吨,钽约4400吨,相当于全球黄金储量的16%,白银储量的22%,钽储量的10%。德国采用多元回收体系对玻璃、铝、锡、塑料等包装物进行回收,回收率分别达到100%、100%、99%和97%,有效降低环境负荷。

  据美国全国物质循环利用联合会公布的数字,全美共有5.6万家公私企业涉及废弃物的回收利用行业,为美国人提供了110万个就业岗位,每年的毛销售额高达2360亿美元。日本于2001年制定并实施了《家用电器回收法》,该法规定,消费者必须将废旧空调、冰箱、电视机和洗衣机等家用电器交由销售商送返生产厂家进行回收利用,回收的家电成为“城市矿产”产业的原料。

(责任编辑:再生分会)
本网凡注明出处为“《中国再生有色金属》”的所有稿件,版权均属本网站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如需转载,请与010-82290313联系授权事宜;转载请务必注明稿件来源:"《中国再生有色金属》"。本网未注明出处和转载的,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仅供读者参考,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本网站概不负任何责任。如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在两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

热点内容

版权所有: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再生金属分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