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国内外行业动态 >

国家城市矿产示范基地建设现场会落幕长沙

2012-11-30 14:01 编辑人:王树谷
这次会议主要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会议精神,总结几年来国家“城市矿产”示范基地建设经验,进一步推进示范基地建设工作,以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提高生态文明水平,缓解我国资源环境瓶颈约束。

 

国家“城市矿产”示范基地建设现场会

  为期两天的国家“城市矿产”示范基地建设现场会11月20日在长沙落幕。国家发改委环资司司长何炳光、副巡视员马荣、财政部经济建设司副司长李方旺、科技部社会发展司副司长田保国、环境保护部、商务部、海关总署有关领导出席会议。湖南省发改委党组书记、主任胡衡华出席会议并致辞。各省市循环经济发展综合管理部门、财政部门相关负责人,来自全国29个“城市矿产”示范基地负责人及所在省市相关负责同志参加会议。

  29个“城市矿产”示范基地负责人汇报了示范基地进展情况、建设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及建议;湖南、江苏、天津、山东、四川五省市示范基地代表分别从省、市和示范基地的角度进行了典型发言;财政部经建司对《循环经济发展专项资金使用管理暂行办法》进行了解读;国家发展改革委环资司何炳光司长和财政部经建司李方旺副司长分别作了重要讲话。会议期间各地代表还现场考察了汨罗循环经济工业园。

  这次会议主要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会议精神,总结几年来国家“城市矿产”示范基地建设经验,进一步推进示范基地建设工作,以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提高生态文明水平,缓解我国资源环境瓶颈约束。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此次会议旨在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会议精神,总结几年来国家“城市矿产”示范基地建设经验,进一步推进示范基地建设工作,以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提高生态文明水平,缓解我国资源环境瓶颈约束。会议要求,各地要统筹规划,完善政策,注重科技创新,健全管理体制,强化监管,进一步加快国家“城市矿产”示范基地建设,达到国家提出的回收体系网络化、产业链条合理化、资源利用规模化、技术装备领先化、基础设施共享化、环保处理集中化、运营管理规范化的“七化”要求,实现再生资源回收与利用的一体化发展,实现再生资源的规模化利用、高值化利用、清洁利用、安全利用,把国家“城市矿产”示范基地建设成为我国重要的资源供应基地和绿色发展的新引擎。

  会议指出,“城市矿产”是我国战略资源的有效补充,建设国家“城市矿产”示范基地,就是要树立新的资源观,打破传统上“原生资源才是资源”的旧有观念,将废弃资源作为“城市矿产”,从建设循环型社会的高度进行物流、能流优化,统筹技术、环境与经济,形成高层次的“城市矿产”开发模式。建设国家“城市矿产”示范基地是实现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提高生态文明水平的重要内容,是缓解我国城镇化、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加快发展面临的资源环境瓶颈约束的重要手段,是实现再生资源利用产业化规模化发展、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客观需要,是解决再生资源行业二次污染问题的有效途径。

  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要在全国建设50个左右国家“城市矿产”示范基地。截止目前,国家发改委和财政部已经累计确定了三批共29个国家“城市矿产”示范基地。中央财政设立了循环经济发展专项资金,累计安排近30亿元资金支持示范基地建设。经过几年的建设,国家“城市矿产”示范基地已成为国家重要的资源供应地,29个示范基地形成每年约3500万吨的再生资源聚集加工能力,其中宁波金田产业园年回收利用49万吨再生铜,界首田营循环经济工业区年回收利用40万吨再生铅,已成为国家重要的再生铜和再生铅供应地。此外,通过建设国家“城市矿产”示范基地,吸引大批再生资源经营户和企业入园发展,实行污染物的集中治理、统一监管,实现了基础设施共享,土地集约利用,大大促进了产业集聚发展,提高了再生资源利用的水平,有效解决了分散经营状态下行业二次污染严重的问题,改善了当地的环境状况。

  会议要求,各地要统筹规划,完善政策,注重科技创新,健全管理体制,强化监管,进一步加快国家“城市矿产”示范基地建设,达到国家发改委、财政部提出的回收体系网络化、产业链条合理化、资源利用规模化、技术装备领先化、基础设施共享化、环保处理集中化、运营管理规范化“七化”要求,实现再生资源回收与利用的一体化发展,实现再生资源的规模化利用、高值化利用、清洁利用、安全利用,把国家“城市矿产”示范基地建设成为我国重要的资源供应基地和绿色发展的新引擎。

代表们认真听取汨罗循环经济工业园的介绍

(责任编辑:再生分会)
本网凡注明出处为“《中国再生有色金属》”的所有稿件,版权均属本网站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如需转载,请与010-82290313联系授权事宜;转载请务必注明稿件来源:"《中国再生有色金属》"。本网未注明出处和转载的,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仅供读者参考,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本网站概不负任何责任。如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在两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

热点内容

版权所有: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再生金属分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