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国内外行业动态 >

贵州铝城铝业的“变废为宝”之路

2012-10-29 13:42 编辑人:杨烁
 今年,一匹“黑马”从贵州市工业阵营中“杀”出,一家落户于白云铝及铝加工基地的企业,攻克了“电解铝含氟固废资源化利用”的世界性难题,并在4个月的试生产期内创下2200万的产值。

  今年,一匹“黑马”从贵州市工业阵营中“杀”出,一家落户于白云铝及铝加工基地的企业,攻克了“电解铝含氟固废资源化利用”的世界性难题,并在4个月的试生产期内创下2200万的产值。

  这家名不见经传的企业,两年前还“蜗居”在白云区城郊接合部一个废旧的作坊式工厂里,散落的煤灰、破旧的棚屋、生锈的机器,似乎让它无法与高新技术企业产生任何联系。

  艰苦的条件并不是决定性因素,“‘闭关’7年来,我们最终破解了世界性难题。谁说中国就不能‘智造’?”邹建民便是这个破题者。如今,他捧着三项发明专利和国家科技创新基金成立了贵州铝城铝业原材料研究发展有限公司,在年产6万吨电解铝废料无害化处理回收项目走上正轨后,他和伙伴又连连出招,瞄准赤泥无害化利用,继续逐梦“中国智造”。

  “闭关”7年,攻克世界性难题

  现已位居贵州铝城铝业原材料研究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的邹建民,仍是一副技术员打扮,黑框眼镜,衬衣配夹克,双手布满老茧。

  1989年,他继承父亲的衣钵,在湘乡铝厂担任技术人员,负责湿法制氟化盐。

  氟化盐是生产电解铝的辅料之一,生产1吨电解铝,需要30公斤氟化盐和550公斤碳素,电解完成后,氟化盐和碳素因掺有铝土矿废渣而被当成含氟垃圾扔掉。

  “以前,含氟垃圾只能掩埋或焚毁,造成氟污染,我一直在想,能不能通过工艺创新,将含氟垃圾中的氟污染分离出去,重新提取氟化盐和碳素。”邹建民的口音仍带有浓郁的湖南味。

  一次偶然的机会,邹建民认识了贵阳的合伙人阮正林,后者拥有一个父亲留下的小工厂。两人一拍即合,开始酝酿一个含氟废料环保循环回收的项目。邹建民的父亲不同意他丢掉铁饭碗:“含氟固废资源化处理是世界性难题,那是科学家的事,你一个大学都没毕业的人,起个什么劲?”

  倔强的邹建民还是来筑创业,因为贵阳拥有中铝贵州分公司这一大型电解铝生产基地,一方面,每年能就近获取免费的含氟垃圾做试验,若试验成功要建厂,既接近原料来源地又接近市场;另一方面,贵阳有近50年的铝业人才积淀。

  说干就干。然而,没想到的是,两人“闭关”试验了7年,累计花费了几百万的研发费,厂子变卖了、积蓄花完了、贷款用掉了,但实验还是一次次失败。最困难的时候,邹建民的妻儿用98元勉强过完了一个月。

  两人商议,若再不成功,就各自出去找工作,有了钱再回来继续试验。

  上天总是眷顾有恒心的人,在打完最后一颗子弹前,试验成功了!

  乘胜追击,宣战“最毒垃圾”

  “有人曾问我,又不是科学家,为什么坚持7年研发一个项目?”邹建民自问自答,“创意决定价值,若研发成功,原材料是‘垃圾’,不花一分钱,你说利润率有多高;再者,这将是全国第一家含氟固废资源化处置企业,属于朝阳产业。”

  项目的利润率到底有多高?一个事例足以说明:在白云铝及铝加工基地建厂的4000多万投资,就是邹、阮两人花一年多时间,在那条老旧的中试线上回收氟化盐、碳素获得的。

  甜头还不止如此,在邹、阮两人“闭关”试验时,一次偶然的机会,他们发现赤泥也有无害化资源化利用的可能。

  赤泥是一种氧化铝过程中产生的固体废弃物,因含有辐射性重金属,被称为“最毒垃圾”。目前,我国赤泥处置手法是赤泥库湿法存放,说白了,就是运到远郊的大坑、山谷、低洼地带简单填埋,对环境污染极大。

  “尽管赤泥含有辐射性重金属,但也有包括稀土、铁、硒、钙在内的有价金属,如果从赤泥中回收铁矿和钛铁矿的中试成功,按照贵州省每年产生赤泥504万吨以上计算,我们该有多少回报啊?”邹建民说。

  为了尽快将其产业化,邹、阮团队牵手贵州科学院,双方一起进行赤泥无害化资源化综合利用中试。目前,中试已经成功,他们合伙注册了一个新公司——贵州绿水青山环保科技有限公司,选址白云区槽关赤泥大坝附近,着手产业化。

  “垃圾是放错地方的资源,如今,全球都面临资源紧张,曾有人预言,谁掌握新能源,谁就将主导21世纪。我们就是要向各种‘毒垃圾’宣战,吃垃圾、吐资源,打响能源变革战。”邹建民说。

(责任编辑:再生分会)
本网凡注明出处为“《中国再生有色金属》”的所有稿件,版权均属本网站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如需转载,请与010-82290313联系授权事宜;转载请务必注明稿件来源:"《中国再生有色金属》"。本网未注明出处和转载的,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仅供读者参考,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本网站概不负任何责任。如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在两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

热点内容

版权所有: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再生金属分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