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国内外行业动态 >

铜陵再生金属“圈区管理”获国家批准

2012-03-27 08:38 编辑人:
  铜陵市铜产业发展平台建设取得重大突破,再生金属“圈区管理”获国家批准。

  铜陵市铜产业发展平台建设取得重大突破,再生金属“圈区管理”获国家批准。3月22日,环保部复函省政府,原则同意安徽开源金属再生产业园开展进口废五金电器、废电线电缆和废机电(简称“废五金类废物”)“圈区管理”工作,此举必将对铜陵市铜产业可持续发展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据了解,安徽开源金属再生产业园位于铜陵市南部城区,规划面积3000亩,项目建设总投资为9.54亿元,建成后将成为年产300万吨的再生原料和60万吨的再生铜的加工基地,预计年实现销售收入500亿元,利税可达30亿元,不但可以为铜产业发展源源不断供给资源,而且将成为铜陵市物流拆解业发展的新的经济增长点。

  安徽开源金属再生产业园获批成为“圈区管理”园区,为铜陵市继续申请进口第七类废物(“废五金类废物”等)集装箱转关提供了必要的前提条件。环保部同意实行“圈区管理”,作为进口废七类口岸码头监管条件符合海关总署相关要求,即可由省政府向海关总署申请进口第七类废物集装箱转关。目前,铜陵市进口第七类废物集装箱需在沿海海关拆箱检验,然后散货运至铜陵。若实现进口第七类废物集装箱转关,每吨货物仅运输费用就减少300元,同时节省时间7至10天。

  安徽开源金属再生产业园此次获批成为“圈区管理”园区,是省政府积极支持、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和积极争取的结果。3月24日下午,记者从市环保局了解到,环保部对再生金属“圈区管理”园区的布点主要是在沿海地区。为使该项目能够获得环保部的支持,省政府两次向环保部发函,明确支持铜陵申报“圈区管理”,商请环保部批准安徽开源金属再生产业园为国家进口废物“圈区管理”示范园区。省、市领导借环保部领导来皖检查减排之机,专门就这一项目和环保部进行了对接,争取支持。自2010年5月以来,市领导姚玉舟、侯淅珉、张岳峰、倪玉平、崔玉奇等多次专门赴环保部汇报情况,详细说明“圈区管理”对铜陵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铜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作用,并表示铜陵要在环境保护方面将此项目打造成全国同类园区的示范项目。市委市政府将安徽开源金属再生产业园定位为铜陵市振兴铜产业和发展循环经济的重大战略项目之一,专门成立以市委副书记张岳峰为组长的申报工作领导小组,指导、协调申报工作。这些为园区最终获批奠定了坚实基础。

  有了“圈区管理”示范园区这个关键平台,铜陵市将破解铜产业发展的资源“瓶颈”。

  记者从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了解到,铜产业是铜陵市第一支柱产业,市委、市政府更是在2011年将铜基新材料产业定位为“首位产业”加以培育。省政府近日印发的《安徽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也提出,要在全省重点打造包括铜陵铜基新材料产业基地在内的10个左右产业基地。但随着铜冶炼、铜加工规模的扩大,铜陵市涉铜企业面临着铜资源的供给难题。

  据了解,目前,铜陵有色电解铜产能已达90万吨,2011年产量达85.4万吨,年需求铜精矿含铜50万吨、废杂铜40万吨,但铜陵有色集团2011年自产铜仅6.9万吨,铜陵本地回收拆解企业回收废杂铜不到1万吨。今年,铜陵有色“双闪”项目即将投产,年需要铜精矿含铜65万吨、年需废杂铜60万吨。打破铜产业发展面临的资源“瓶颈”迫在眉睫,发展废杂铜拆解业成为铜陵市的迫切需求。废杂铜主要来源于第七类废物,依赖进口,但第七类废物被环保部列为限制性进口管理,严格审查,并要实现“圈区管理”。铜陵市要发展废铜拆解业,建立专业的铜拆解园区并入列环保部“圈区管理”园区是必由之路。因此,市委、市政府将开源金属再生产业园申报“圈区管理”示范园区作为铜产业发展六大平台建设的重中之重、作为解决铜陵市铜产业发展资源问题和降低铜加工企业生产成本的必备平台抓落实。

  环保部在致省政府的复函中要求,组织制定施行鼓励性政策措施,引导区外废五金类废物定点加工利用企业在园区建成后逐步向园区集中;推进“圈区管理”园区建设应当符合国家环境保护和土地利用的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要求;加强地方各级环保部门固体废物管理能力建设,严格进口废物环境监管等。

  为顺利推进金属再生产业园项目建设,铜陵市成立了以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倪玉平为组长的项目推进工作领导小组,定期召开会议推进项目建设。同时,郊区政府及南部城区管委会一方面狠抓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和环保中心建设,一方面加大铜拆解企业招商引资力度,并出台一系列扶持政策,目前已引进企业9家,总投资约20亿元。

(责任编辑:再生分会)
本网凡注明出处为“《中国再生有色金属》”的所有稿件,版权均属本网站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如需转载,请与010-82290313联系授权事宜;转载请务必注明稿件来源:"《中国再生有色金属》"。本网未注明出处和转载的,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仅供读者参考,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本网站概不负任何责任。如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在两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

热点内容

版权所有: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再生金属分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