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国内外行业动态 >

黄金连涨11年 2012或延续牛市

2011-12-31 10:28 编辑人:
 金价2011年跌宕起伏,但仍然连续第11年实现上涨。对于2012年,多数分析人士都认为,诸多利好因素当道,黄金有望续写辉煌,再创新高。

  金价2011年跌宕起伏,但仍然连续第11年实现上涨。对于2012年,多数分析人士都认为,诸多利好因素当道,黄金有望续写辉煌,再创新高。

  综合媒体12月30日报道,据道琼斯通讯社消息,2011年即将过去,黄金价格在这一年里犹如乘舟泛海跌宕起伏——9月份金价一度创下每盎司1,920.94美元纪录最高水平,年末这段时间却像泄了气的皮球一蹶不振。不过,眼下看来,这个避险宠儿全年仍能实现接近10%的涨幅,年度11连涨已属囊中之物。

  与其他贵金属跌破年初开盘价相比,黄金守住涨幅对于市场而言委实难得,但相较于最高点时35%的涨幅,现在的结果仍让人感慨“这世界变化太快”。

  “沧桑剧变”主要发生在12月,金价在这一个月时间里暴跌10%。汇丰银行(HSBC)分析师斯蒂尔(James Steel)说,随着年末临近,黄金缺乏买盘。投资者对美元的追逐导致黄金价格29日跌至五个月新低1,522美元/盎司。

  市场人士指出,流动性紧缩之忧促使投资者撤出黄金,基金经理都想手握现金而非黄金“跨年”,而欧洲央行(ECB)向欧元区银行贷款的消息更是显著放大了避险情绪。

  此外,全球最大黄金买家印度需求的缺席,也是金价日渐风雨飘摇的原因。传统上,印度都以黄金饰品作为儿女的结婚礼物,但由于国内金价大涨,在这个结婚季节,印度的黄金需求没有跟上步伐。孟买黄金协会(Bombay Bullion Association)总裁Prithviraj Kothari预计,这个12月,印度黄金进口量仅在35吨至40吨左右,远低于2010年同期的70吨至75吨。2011年全年进口量估计在850吨至900吨,也低于2010年的955吨。

  黄金在这一年里虎头蛇尾,但这似乎没有影响它在市场人士心目中的“钱途”。多数行业人士都认为,鉴于全球经济增长疲软、利率处于低位,加上围绕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的不确定性迟迟得不到解决,2012年黄金势必再续辉煌。

  看涨黄金的ScotiaMocatta在研究报告中称,基金对黄金的兴趣从较低的水平开始回升,这意味著基金进一步买入黄金的可能性相当大。该行指出,鉴于欧元区债务危机的程度之深,预计金融系统还将面临严峻考验,这应对黄金有利。该行指出上市交易基金(ETF)对黄金的兴趣一直处于历史高位。

  摩根士丹利(Morgan Stanley)预计,金价2012年将平均达到每盎司2,200美元。该机构在12月早些时候的报告中称,随着投资者寻求避险,黄金的抗跌属性应会继续支持投资需求。

  新加坡华侨银行(OCBC Bank)的一份调查显示,56%的受访基金经理认为黄金将是未来12个月最具投资吸引力的大宗商品。随着黄金再度成为广受欢迎的价值储藏替代品,许多分析师都预言金价将在新年首次突破2,000美元/盎司。

  VTB Capital分析师Andrey Kryuchenkov 30日鼓励投资者继续在2012年做多黄金。他说:“长期投资者和现货买家有望在2012年上半年回归市场,而金价近期回调正好为一些犹豫不决的人士提供买入良机。”他认为,尽管美元近期大涨,但在经济动荡期间,黄金依然避险的是不二选择。在货币保护主义依然大行其道的当下,黄金需求只会增加,不会减少。

  连知名独立市场评论员兼交易商加特曼(Dennis Gartma)也说他准备“再度做多黄金”,要知道,自11月中旬以来,他就一直对黄金市场持中性观点。

  对欧元区以及美国经济健康状况的担忧可能促使黄金需求重新浮现,与此同时,多国继续实施量化宽松政策的可能性以及欧元区债务危机将继续给欧元和美元等主要货币构成威胁,这也将促使投资者涌入黄金,如果发达经济体继续维持超低利率,情况就更是如此。

  世界黄金协会主管投资的董事总经理Marcus Grubb称,美国信用评级被下调、欧元区债务危机恶化以及其他资产类别表现平平等原因推动黄金投资需求大涨,上述原因促使投资者转而投资黄金以实现资产保值。

  不过,也有分析师认为,即使存在上述支撑因素,且黄金的避险属性依然不改,金价2012年将很难突破每盎司2,000美元。

  一名驻新加坡的分析师称,2,000美元的强阻力位及9月份金价回调的经历将令投资者保持警惕。他称,进入新的一年,投资者可能会重新追求避险资产,但金价在每盎司2,000美元附近将遭遇强劲阻力。

  北京时间00:48,黄金价格报1,578美元/盎司。

(责任编辑:再生分会)
本网凡注明出处为“《中国再生有色金属》”的所有稿件,版权均属本网站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如需转载,请与010-82290313联系授权事宜;转载请务必注明稿件来源:"《中国再生有色金属》"。本网未注明出处和转载的,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仅供读者参考,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本网站概不负任何责任。如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在两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

热点内容

版权所有: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再生金属分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