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国内外行业动态 >

荆州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系统建成并全面运行

2011-06-20 11:31 编辑人:
6 月9 日,荆州市集美热电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正式建成投产,并网发电。由此,中心城区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系统建成并全面运行,最终通过焚烧发电,给生活垃圾和电能源划上了等号。从填埋走向再生,从垃圾围城到资源化利用,中心城区生活垃圾处理方式发生了

  6 月9 日,荆州市集美热电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正式建成投产,并网发电。由此,中心城区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系统建成并全面运行,最终通过焚烧发电,给生活垃圾和电能源划上了等号。从填埋走向再生,从垃圾围城到资源化利用,中心城区生活垃圾处理方式发生了根本性“变革”,实现了垃圾无害化、减量化、资源化处理,走上了循环利用的“节能环保之路”。

  流程——

  1吨生活垃圾“放电”450千瓦时

  如果按照每人每天产生1 公斤生活垃圾计算,1000 人每天将“制造”1 吨垃圾。经过城区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系统的全封闭收运和焚烧发电,1 吨垃圾可最终“放电”450 千瓦时,可为1 户家庭供电4 个多月(按照平均每月用电100 度计算)。

  每天,中心城区家家户户“ 制造”的生活垃圾,如何从居民生活区源源不断地收运至垃圾焚烧厂?生活垃圾又是如何“变身”为电能的?6 月13 日,记者走近城区生活垃圾收运系统及荆州市集美热电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记录下这一过程。

  第一步:清运中转

  减量压缩 封闭储放少脏臭

  每日凌晨3 时起,城区1400 余名环卫工人就开始忙碌起来,清扫、清运,将分布在各个生活区的生活垃圾集中到城区22 个密封式垃圾中转台。由此开始了城区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的“变电之旅”。

  上午7 时,记者在沙市区公园路江津花园垃圾中转站看到,几辆垃圾清运车依次等候被“打包”。走进中转台,正中竖立着一台高3、4 米的垃圾压缩设备,压缩设备的底部是一口埋入地面的压缩垃圾储存间。王忠兰和丈夫殷仕云是负责沙市梅台巷社区生活垃圾日常清运的环卫工人,两人正在将板车上的生活垃圾对准“铁缸”口进行卸载。

  见到板车上的垃圾倾倒完毕,“铁缸”被填满了,该垃圾站台管工黄中南启动了压缩设备,设备顶部的巨大“铁块”缓缓滑下,严密压在“铁缸”内塞满的垃圾上。经过不断挤压,刚才满满的垃圾被挤压成约有原来的一半体积。

  黄中南介绍说,这个垃圾台负责东至大赛巷社区,西至塔桥社区的生活垃圾中转,每天大约压缩18 吨垃圾。

  目前,中心城区已投入运行的现代化垃圾中转站有22 座,分为水平压缩式和垂直压缩式,一次性分别可压缩垃圾6 吨和8 吨。市城管局环卫管理科科长王全胜介绍说,垃圾中转站分布在城区各处,每日中心城区清运处理垃圾为400 多吨,是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系统重要的一环,“垃圾中转站,将分散的垃圾从居民区集中起来,最大化存储转运,提高垃圾收运效率。同时,这样埋入地下储放垃圾,改变了以前敞开式垃圾中转出现的异味大、蚊蝇多等卫生环境问题。”

  第二步:集中收运

  密封运输 垃圾不再漏撒滴

  上午9 时许,一辆密封式垃圾压缩收集车驶至江津花园垃圾中转站前,这是负责将生活垃圾运输至位于荆州区集美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的10 辆密封运输车辆之一。每天,它们一趟趟往返于城区22 座垃圾中转站与垃圾焚烧厂之间,将城区市民“制造”的废弃物,源源不断地送到那里。

  这辆密封运输车是个长9.6 米、宽2.2 米的大家伙,最大装载量约8吨。司机李洪元介绍说,这台压缩收集车,是2009 年新引进的环卫运输设备,与以前的翻斗车、勾臂等清运车辆最大的不同就是,能压缩垃圾最大化运输,并密封储存,运输时完全不会‘漏撒滴’。“

  一边介绍着车辆性能,李洪元开始将中转站中的压缩垃圾转载至车上。转运完毕,李洪元发动车辆,向荆州区集美垃圾焚烧厂驶去,40 多分钟后,抵达目的地。记者一路随行发现,整个行驶路途中,李洪元驾驶的运输车因车厢完全处于封闭状态,没有一点垃圾外露,更没有发生垃圾撒漏。

  荆州市玉康垃圾清运有限公司副经理刘名震介绍,2009 年,我市一次性引进了10 辆密封式大型垃圾清运车,其中,有两辆属于自压式垃圾清运车。“与敞开式垃圾清运车相比,垃圾清运效率提升了一半,并解决了垃圾清运时外露、沿途抛撒、滴漏现象,更好地保证了城区生活垃圾清运不落地和日产日清的目标。”

  第三步:焚烧发电

  “食量”惊人 日吞垃圾500吨

  树木、草坪、流水……这里是集美垃圾焚烧厂,这里没有臭味、污水,没有垃圾山。

  荆州市集美热电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是我市“十一五”规划的五个重点能源建设项目之一,也是国家生活垃圾焚烧发电示范项目。该项目日焚烧处理城市生活垃圾可达800 吨,年发电约1 亿千瓦时、供气20 万吨,年产值8840 万元。作为荆州城区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系统的最终环节,生活垃圾是如何进行焚烧发电供热,转化为电能、热能的?

  集美垃圾焚烧发电厂内,三大核心分别是,两台日处理400 吨垃圾的异重循环流化床垃圾焚烧锅炉,两台汽轮发电机组及两条分别对应于焚烧锅炉的烟气处理系统。当日14 时许,跟随该厂运行部经理任建华,记者一探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全过程。

  垃圾库是整个厂区唯一能见到垃圾的地方,从城区运输来的生活垃圾全部倾倒至垃圾坑内。记者看到,垃圾坑又分为两个区域,一侧是深达数十米的发酵、沥干区,经过抓斗翻堆、混合,垃圾进行分区堆放,另一侧较高处则是垃圾给料区,抓斗将经过发酵、沥干的垃圾投放进给料口。“进厂的垃圾一般要经过3 到5 天的堆酵脱水才能入炉,这样可以提高入炉垃圾的热值,强化燃烧。”任建华介绍说。

  连接给料口的是分拣区,两个工人正在传送带上准备进入焚烧炉的垃圾中拣出石块、建筑垃圾等不可燃物。“经过分拣后垃圾就直接送至焚烧炉内,垃圾焚烧发电的核心环节正式开始。”任建华概括地说,垃圾进入焚烧锅炉炉膛后,与15%以内的原煤混合燃烧,产生的中温中压蒸汽冲转汽轮机带动发电机发电并入电网,做功后的蒸汽由抽气口进入热网,向拍马工业园区用户供热。

  自3 月10 日点火试运行以来,截至6 月13 日15 时30 分,荆州市集美热电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共处理生活垃圾2.8 万吨,发电约1082.7 万千瓦时。

  探究——

  严把细节 确保烟气达标排放

  垃圾焚烧后的烟气含有氯化氢、二氧化硫、重金属、二(口恶)英等污染物,在焚烧过程中,如何确保烟气达标排放呢?

  荆州市集美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的自动化程度比较高,整个垃圾焚烧过程中各系统的运行参数,在主控室的电脑屏幕上可以被完全捕捉,工作人员进行24小时不间断数据监测。

  运行部经理任建华说,根据研究,炉床温度控制在850℃以上,二(口恶)英会充分分解。“集美采用的循环流化床垃圾焚烧炉燃烧温度始终控制在850℃以上,稳定且均匀,在炉型设计上使烟气在炉内停留时间加长,破坏了有毒、有害气体的产生环境。”

  同时,焚烧产生的烟气还要经过严格的工序处理,才能排放。在两条分别对应于焚烧锅炉的烟气处理系统中,经过半干法烟气净化、反应塔内脱硫、喷入活性炭以吸附重金属和残存的二(口恶)英,再通过布袋除尘器除尘后,焚烧烟气进一步达到脱氮、脱酸、除尘、去除重金属和二(口恶)英的要求。经过这些工序,烟气中污染物经过“净化”,达标排放。

  除了企业在生产过程中的严格自控,我市环保部门也对集美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的排放情况进行严密的实时监控。

  市环保局荆州分局副局长卢文平介绍说,环保部门监控的内容包括二氧化硫、一氧化氮、二氧化氮、氮氧化物、氯化氢、氟化氢,烟尘颗粒物排放浓度和排放量,烟气流量、压力、温度、湿度等。一方面通过荆州市在线监控平台进行自动在线监控,远程录入监控各项指标是否正常;另一方面还要通过比对监测实时监测排放指标。

  此外,环保部门每周还要进行一次入厂监察,实地检查垃圾库是否存在撒漏,脱硫设备是否运行正常,烟尘处理系统运行等,通过现场调查各项系统运行情况,佐证核实监控各项数据准确性和正确性。

  “垃圾焚烧项目通过了省环保厅环评,开工建设中,环保部门也及早介入严格监控,从截至目前的各项监控数据看,集美垃圾焚烧项目运行正常。”卢文平说,通过环保部门的严密监控,确保垃圾焚烧安全环保运行。

  评说——

  荆州生活垃圾处理走上节能环保之路

  “生活垃圾处理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目前,我国提倡生活垃圾处理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这个项目的建成是对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的一个有效尝试,是我省生活垃圾处理的一个典型示范项目。”在集美生活垃圾焚烧项目正式投产并网发电之时,省住建厅副厅长、省建管局局长毛传强如是说。

  以前,荆州中心城区生活垃圾处理的主要途径是,采用对城市房屋建设中征用的零星坑塘进行填埋。而垃圾简易填埋场的使用时间都不长,越来越多的垃圾已成围城之势,环卫部门只能不断给垃圾“搬家”,在有限的城区范围内,见缝插针“打游击”。简易填埋场不仅占用较多土地,而且未作渗滤层处理容易造成地下水污染。

  市城管局环卫管理科科长王全胜介绍说,同以前“游击式”简易填埋相比,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系统的全过程都不会对环境带来污染,“密封式垃圾中转站和密封垃圾运输车辆组成的垃圾收运系统,从源头杜绝了收运过程中‘滴撒漏’不良情况。而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全过程在密闭状态下进行,没有垃圾裸露,严格控制排放物,更将这些垃圾转化成了能源。”

  从垃圾围城到循环利用,荆州生活垃圾处理走上了无害化、减量化、资源化的“环保之路”。

(责任编辑:再生分会)
本网凡注明出处为“《中国再生有色金属》”的所有稿件,版权均属本网站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如需转载,请与010-82290313联系授权事宜;转载请务必注明稿件来源:"《中国再生有色金属》"。本网未注明出处和转载的,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仅供读者参考,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本网站概不负任何责任。如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在两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

热点内容

版权所有: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再生金属分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