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国内外行业动态 >

“转型先锋”陈家记

2011-01-06 16:35 编辑人: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 宋雪莲 I 清远报道 第十届中国经济论坛答谢晚宴2010年12月18日晚在清远索菲特丽豪大酒店隆重举行,晚宴上,一个神秘的环节被揭晓,广东省清远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陈家记被中国经济论坛组委会授予中国2010转型先锋称号。 论坛上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 宋雪莲 I 清远报道

  第十届中国经济论坛答谢晚宴2010年12月18日晚在清远索菲特丽豪大酒店隆重举行,晚宴上,一个神秘的环节被揭晓,广东省清远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陈家记被中国经济论坛组委会授予“中国2010转型先锋”称号。

  论坛上,陈家记一直像个学生一样认真聆听专家们的讲话,并在笔记本上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心得体会。在接受《中国经济周刊》专访时他表示,作为全省经济增幅的“六连冠”,清远不仅提前一年完成“十一五”规划的所有目标,更成为广东省欠发达地区发展的排头兵,“创造了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的奇迹”,“清远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条件,"十二五"期间有信心保持18%的增长。”

  在陈家记看来,“福地清远”的“福”不是“坐等福来”,而是要“谋福”。“我们要积极促进清远经济发展,促进清远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和谐相处和谐发展,把清远建设成宜居住、宜创业、宜发展的真福地。”

  陈家记向记者表示,一个地区的发展不仅仅是经济数字的考量,随着“十二五”新历史时期的即将到来,清远正在谋划又好又快、全面协调发展。

  从“极寒”到“热土”

  2004年4月,行伍出身的陈家记从广东省地方税务局调任清远。

  在陈家记的记忆里,以前提起“清远”二字,那是“贫穷”的代名词。“清远人到外省去,都不敢说从清远来,只说自己是广东人。”陈家记告诉《中国经济周刊》,他在2004年就任清远市长演说时,曾用这样一句话作为结束语:“我的工作目标是,让这里的人民不管走到哪里,都能骄傲、自豪地说,我是清远人!”

  如今,清远人可以这样骄傲、自豪地说自己是清远人了。

  陈家记介绍说,清远是一座年轻而富有魅力的城市,位于珠三角与粤北山区的接合部,1988年撤县设市,是广东省陆地面积最大的地级市;总人口409万,其中少数民族人口21万多人,是广东省少数民族的主要聚居地。而他刚来清远时,就感觉到了清远与珠三角地区的反差。“有几个印象特别深刻:一是区域面积很大,二是距离广州很近,三是北部山区很穷,四是环境质量很好。”陈家记说,“到清远任职,工作环境与广州相比大有不同,但我能够感觉到,清远作为山区市的后发优势,只要充分挖掘区位、资源、环境、政策等潜力,清远大有可为,大有作为。因此,我决心把"扎根清远、服务清远、建设清远"作为座右铭。这至今没有丝毫改变。”

  陈家记始终认为,山区的落后关键问题并不在于缺钱,而是在于脑袋,在于缺乏一条符合山区发展的正确思路。近几年来,清远把思想大解放作为推动清远大发展的前提,坚持不懈地开展解放思想活动,通过组织干部到珠三角地区、沿海发达地区参观学习,进一步拓展思维、开阔视野、增强信心,大力破除计划经济和小农经济思想意识,从而也让大家充分认识到:不怕干不好,就怕没想好;要想改变落后面貌、脱贫致富,就要敢想敢干、敢闯敢试。“经过大量调研和论证,并参考借鉴发达地区的成功经验,我们提出了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和后花园的"三化一园"发展战略。实践证明,这个战略很符合清远实际,为推动清远跨越式发展发挥了巨大作用。”

  那之后,清远从昔日的发展“寒极”变成了投资兴业的“热土”,从默默无闻的粤北城镇崛起为“广东省工业十强市”、“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城市”、“全国综合增长竞争力十强市”,创造了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的奇迹。

  陈家记介绍说,2009年与2005年相比,清远全市GDP增长1.4倍,年均增长24.8%,2010年以来,清远市经济社会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发展的良好态势。前三季度,全市完成GDP708.3亿元,增长17.5%。清远的跨越发展,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在2010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中国城市竞争力蓝皮书》中,清远市被列为连续5年稳定增长的十个城市之一,排名第二位,综合增长竞争力排名第五位,是粤港澳地区唯一入选的城市。”

  快和好的统筹

  作为曾经的欠发达地区,清远迫切渴望快速发展、跨越发展,几年实践下来,也的确进入了历史上前所未有的高速发展阶段。但陈家记告诉记者,快速发展也带来了清远市民的担心:“清远近两年楼盘像雨后春笋一样不断冒出来,接下来环境会不会没以前那么好?”这让陈家记更深刻地思考,“快”和“好”如何统筹兼顾。

  “目前的清远相当于15年前的深圳、东莞等城市,面临着城市化、工业化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巨大矛盾。此种背景下,选择什么样的发展道路就决定清远有什么样的未来。”陈家记说。

  而我们今天看到的是:清远自然生态环境得天独厚,山清水秀、空气清新,环境综合指数在广东省名列前茅。一位商人说,在清远大街上走一周都不用擦皮鞋。所以,很多在珠三角工作的人选择在清远定居。另一个数字同样能说明问题,全省21个国家4A级风景区中,清远就有7个。在全球自然生态环境普遍恶化的今天,清远的自然环境是一笔不可多得的宝贵财富。

  “清远能取得今天的成绩,与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密不可分。”陈家记告诉《中国经济周刊》,“工作要打开新局面,发展就要有新思路。必须要从传统的高能耗、高投入的老路中解放出来,从村村点火、处处冒烟的工业分散发展的老路中解放出来,从破坏生态、污染环境的发展老路中解放出来,坚定不移地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更加注重发展的质量与可持续性,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科学的执政理念,大大加快了清远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进程。2005年之前,清远的产业结构基本上以水泥制造、纺织服装、金属冶炼加工等传统产业为主,现在已逐步建成既有水泥制造等传统产业,又有电子信息、生物制药、现代物流、旅游环保等新产业构成的现代产业体系;2005年之前,清远重大高新技术项目极为缺乏,只有为数不多的几家公司,目前已成功引进了云南铜业、建滔、双汇、东风小康等一大批国内外知名高新技术项目;2005年之前,全市工业总产值只有364.34亿元,通过加快结构调整、促进产业升级,2010年工业总产值将突破3000亿元。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不转不行,慢转也不行,盲目转更不行。为此,我们明确了"淘汰、改造、引进、创新"的工作思路,指导全市科学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目前我市已成为电脑内存条、电子线路板等电子产品的国际生产基地,现代化陶瓷、水泥生产基地和再生金属回收加工基地。再生铜产量约占全国的三分之一;水泥产量约占全省的三分之一;建筑材料制造业和有色金属加工业产值均排全省第二位。”陈家记说,“举个例子来说,清远市的陶瓷企业虽然基本上是从佛山转移过来的,但不是简单的搬厂,而是在承接产业转移的同时推动产业优化升级。现在清远市的陶瓷城看不到烟尘滚滚的现象,原因是提高了陶瓷生产技术和环保要求,从传统的烧煤、烧油改为烧气,对生产实行全封闭管理,生产用水内部循环使用。我们还对水泥产业进行技术升级,以钢化旋窑技术替代传统的立窑技术,不但技术提高、成本降低、产值增加,更重要的是推动了水泥企业的优胜劣汰,实现产业优化升级。”

  让清远成为“幸福之城”

  作为珠三角产业转移的首选之地,陈家记清晰地认识到,时代在进步,社会在发展,新的形势对清远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出了新的要求。

  “我们会在更高层次上推进"工业园区化、农业产业化、城镇特色化、管理人性化"的进程,加快建设大广州卫星城、环珠三角高端产业成长新区、华南休闲宜居名城的步伐,继续当好全省高速增长的排头兵和又好又快发展的示范市。”陈家记表示,“四化”战略实施以来,对清远市经济社会发展起到很大推动作用,全市的经济结构不断得到优化并趋向合理,2009年全市三次产业结构已调整为12.1:55.8:32.1。

  陈家记指出,在工业园区化方面,清远积极推动产业集聚,全力推进园区建设,要求所有项目都要入园经营,目前四大工业园区的规模效益已初步显现出来。不但产业结构得到了进一步优化升级,发展的质量和水平也有很大提高。在农业产业化方面,我们认识到要解决“三农”问题依靠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是难以为继的,而必须通过农业产业化把农村的资源向规模生产集中,提高农业生产技术和机械化水平,使农村居民的收入和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在城镇特色化方面,清远有1.92万平方公里、403万人口,但是人口居住非常分散。如何节约集约使用土地,达到缩小城乡差距的目标?对策就是城镇特色化,推动人口向城市集中,推进城市化进程。在管理人性化方面,我们发展经济的落脚点是改善人民生活水平,是以人为本,因此不管是社会建设还是社会管理,都要体现人性化的特点。

  福地清远,不仅要发展经济,更要谋划幸福。它表现的就是清远人在建设清远时的更高层次的自觉选择、自觉作为。它是一种以人为本、以自然为友、经济社会协调持续快速发展的必然选择和必然作为。目前的清远,经济高速发展、城乡建设日新月异、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和谐稳定、各项工作蒸蒸日上,已成为港澳台、珠三角产业转移和旅游观光的首选地。

  “清远已经保持了六年的增长第一,人均GDP也在向3000美元靠拢。这是经济发展的大跨越,也给我们进一步发展提出了新的考验。随着经济的崛起,我们下一步目标是实现社会文化的全方位协调发展,提升清远人民的幸福指数,让清远成为广东最为幸福的城市。我们相信,只要充分发挥清远各方面的优势,通过全市干群的奋力拼搏,我们有信心、有决心来保持这种强势发展的势头。”对于清远的未来,陈家记书记满怀激情。

(责任编辑:再生分会)
本网凡注明出处为“《中国再生有色金属》”的所有稿件,版权均属本网站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如需转载,请与010-82290313联系授权事宜;转载请务必注明稿件来源:"《中国再生有色金属》"。本网未注明出处和转载的,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仅供读者参考,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本网站概不负任何责任。如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在两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

热点内容

版权所有: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再生金属分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