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国内外行业动态 >

安防线缆寻找再生金属作为最佳替代品

2010-09-06 16:19 编辑人:
随安防行业的成长壮大,安防线缆企业也取得了长足的进展,由初期的品种单一、专业化程度低、竞争意识不强进而转化为品种多样、市场细分越来越专业、竞争激烈的局势,从而为安防产业的进步推波助澜。 安防线缆 安防系统包含了通信、视频图像传输、计算机、电

  随安防行业的成长壮大,安防线缆企业也取得了长足的进展,由初期的品种单一、专业化程度低、竞争意识不强进而转化为品种多样、市场细分越来越专业、竞争激烈的局势,从而为安防产业的进步推波助澜。

新闻图片2010831354221283493262453_4490.jpg
  安防线缆
 

  安防系统包含了通信、视频图像传输、计算机、电气控制等诸多技术,所以线缆产品根据不同的技术要求在安防系统中应用的范围非常广泛,产品品种的多样性非常明显。线缆行业的五大类产品:裸电线及裸导体产品、绕组线、电力电缆、通信电缆和光缆、电气装备用电线电缆在安防行业中全部都有使用。
  无论是CCTV电视监控、出入口控制,还是防盗报警、防火报警、公共广播、智能化布线、自动远程抄表等各类系统都离不开线缆的穿针引线。如果把安防系统比喻为人体的话,那么应用于安防系统的电线电缆产品就好比是遍布于人体内的血管和经脉,其广泛性不言而喻。可以这样说,安防线缆是安防系统中应用最广泛的产品。
  传统安防线缆环境危害大
  由于人类共同生存的环境在生产力日益提高的同时,造成各种不同程度污染和破坏,危及了人类的自身发展。因此,世界各国和地区提出了保护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要求人们在济济发展的同时,考虑到对环境的影响和今后发展的可持续性。从代际关系看,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危及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发展”。安防线缆企业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合理利用有限的自然资源,通过技术创新最大限度减少安防线缆对环境的破坏以及对自然资源的过渡消耗。
  绿色环保型线缆亦称绿色电缆、清洁线缆、无公害线缆、环境友好线缆等,是当今世界上大力推广的新型线缆品种,其特点是在产品制造、使用和废弃整个寿命周期内,不会产生环境污染和对人体危害。对绿色环保电缆的主要要求是:阻燃、不含卤素、不产生毒性和腐蚀性气体、不含重金属、易于回收利用等。
  含有卤素和重金属化学成份的线缆可引起空气、水质和土壤等污染的危害,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欧洲和日本等国以及绿色和平组织,不但关注电缆产品对公共环境的污染,而且也开始关注电缆制造厂对生态环境的危害。
  以安防线缆常用的材料聚氯乙烯为例,聚氯乙烯绝缘线缆燃烧时会冒出黑烟,并且含有毒性、腐蚀性氯化氢气体,而直接危机人类生命安全。聚氯乙烯材料在线缆制造和废弃线缆焚化处理时,会产生在环境中十分稳定并可在生物体内积聚的治癌物质二恶英和氧茂。而且很多PVC还包含重金属等有害物质,如有机锡、铅、镉以及酞酸盐。

 

  绿色安防线缆 节约资源消耗
  众所周知,线缆行业的原材料中铜所占产品价格的比重达到了60~80%,全国的线缆企业据不完全统计有7000多家,加之一段时间以来的原材料价格的大幅度波动及激烈的竞争,这就给线缆企业的生存发展带来了很大的挑战。如何减少对铜等贵重金属材料的依赖,寻找更便宜更环保的替代材料,已成为安防线缆企业所面临的重大问题。
  安防线缆企业也有采用替代型材料来进行生产的,如现今的导体材料铜包钢、铜包铝用于一些高频信号传输线领域,在性能符合要求的前提下,应尽可能的大量采用,以达到对不可再生资源——铜的节约和消费。
  自然资源分为可再生资源和不可再生资源。理所当然的,对于可再生资源我们应当更好的做到再回收、再利用,并运用科学技术力量使其最大程度的利用。对于不可再生资源,如煤、石油等,不仅要做到节约能源,杜绝浪费,发现新资源和技术进步也是影响不可再生资源开发和消费的两个重要因素。同时,在企业生产消费的时候,不可避免的与环境保护工作相遇。环境与发展问题成为全世界主题的今天,必须加强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正确处理生产力发展与环境污染之间的矛盾。
  绿色环保型产品是所有行业发展的趋势,安防线缆业也不例外。当前,世界范围内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环境污染严重,绿色无公害产品成为人们呼吁的对象。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在改革开放的30年里,走的是一种粗放型经济发展道路,给资源、环境造成了毁灭性的打击,有专家论证,如果不改变过去的经济增长办法,中国高速发展的态势难以维持十年,因此,世界制造业发展的趋势来看,环保、绿色将是一种潮流,安防线缆也是如此,发展符合社会发展趋势的绿色环保型安防缆,是提升市场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因此,绿色环保将是未来安防线缆企业发展主要趋势。

(责任编辑:再生分会)
本网凡注明出处为“《中国再生有色金属》”的所有稿件,版权均属本网站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如需转载,请与010-82290313联系授权事宜;转载请务必注明稿件来源:"《中国再生有色金属》"。本网未注明出处和转载的,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仅供读者参考,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本网站概不负任何责任。如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在两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

热点内容

版权所有: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再生金属分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