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国内外行业动态 >

中国循环经济创造绿色财富

2009-09-21 11:28 编辑人:admin
安徽省铜陵市一家企业利用回收的废杂铜,生产出的电子、机械制造等行业用高精度黄铜棒材产品 9月5日举行的第九届再生金属国际论坛江西丰城分论坛披露,我国有色金属再生利用产业总体规模跃居世界首位。我国循环经济发展10余年,取得了巨大成就,垃圾变宝成为


    安徽省铜陵市一家企业利用回收的废杂铜,生产出的电子、机械制造等行业用高精度黄铜棒材产品

    9月5日举行的第九届再生金属国际论坛江西丰城分论坛披露,我国有色金属再生利用产业总体规模跃居世界首位。我国循环经济发展10余年,取得了巨大成就,垃圾变“宝”成为今天“真实的神话”。

    “城市矿山”成为不竭资源

    没有纯粹的垃圾,只有放错位置的资源。有资料显示,1吨废旧手机中可以提炼400克黄金、2.3千克银、172克铜;1吨废旧计算机中可提炼出300克黄金、1千克银、150克铜和近2千克稀有金属等。因此,有人把城市废物看成是高纯度的“城市矿山”。

    随着原生性资源的日益枯竭,资源开发成本升高,越来越多的企业把目光投向我们身边的“矿山”资源,从城市废物中开发出“宝藏”。

    中国重汽集团济南复强动力有限公司是国内第一家汽车发动机再制造公司。近年来,该公司不断采用新技术,对废旧汽车发动机进行再制造,经过拆洗、喷涂、电刷镀、质检等工序,能把近乎报废的发动机修复到较好的性能状态。

    据了解,我国每年报废汽车约300万辆,而且随着汽车产业的发展还将快速增长。但是我国的再制造产业才刚刚起步,目前国内汽车零部件再制造企业产值仅7亿元,再制造产品占汽车零部件生产的比重还很小。如果能将更多报废的汽车零部件实现再制造,不仅能有效节约资源能源,还能为行业创造巨大的绿色财富。

    循环经济促进绿色发展

    我国循环经济经过多年发展,不仅让更多的“城市矿山”变废成宝,还使黑煤变“绿”,促进了多项传统产业走向绿色发展的道路。

    在我国首个煤炭循环经济园区——山西大同煤矿集团塔山工业园区,煤炭被彻底“吃干榨尽”。这个以千万吨矿井为龙头的园区,包括坑口电厂、甲醇生产、粉煤灰砖厂、水泥厂、高岭土加工等10个项目。经过不断技术改造和创新探索,园区现已形成了煤-电-建材和煤-化工两条循环产业链条,使所有工序中产生的“废弃物 ”均被消化在循环链条之内,实现了“黑色煤炭、绿色开采”。“项目全部达产后,销售收入将超过100亿元。”园区负责人说。

    得益于循环经济对传统产业发展的绿色化改造,我国在节能减排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据工业和信息化部消息,“十一五”以来,我国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和重点行业主要产品单位综合能耗逐年降低。单位GDP能耗从2006年至2008年分别下降了1.79%、4.04%和4.59%。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方面,2006年至2008年分别下降1.98%、5.46%和8.43%。按单位GDP能耗下降计算,3年来共节约2.9亿吨标准煤,减少二氧化碳排放 6.6亿吨。

    循环经济筑起新型工业化道路

    循环经济带来的巨大经济和环境效益,让处于资源枯竭和金融危机状态中的世界各国备加重视。中国作为发展最快的经济体,对循环经济的探索更加积极主动。

    环境保护部副部长李干杰在8月29日举行的“第四届绿色财富(中国)论坛”上说,循环经济促进法2008年8月实施,中国循环经济进入了全面发展时期,目前已有26个省市开展了循环经济试点工作。全国33个产业园区,有色金属、钢铁、电力等84个重点行业,再生资源利用、废弃包装物、回收利用等34个重点领域也在今年6月份前开展了循环经济试点工作,极大地推动了绿色经济的发展。

    全国循环经济发展步入快车道,其相关产业也已经渗透到方方面面,成为经济发展的助推器。

    据了解,截至2008年末,仅环保产业就已涵盖污染治理、生态保护等众多领域,环保企业总数已达3.5万余家,从业人员超过300万,产品数量达到3000 多种,年产值7900亿元,而且正以每年12%到15%的速度增长,预计到“十一五”末期年产值将超过1万亿元。

    “循环经济将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长久亮点。”北京现代循环经济研究院院长刘兴利说,我国对循环经济的探索、思考与实践,不仅是解决节能减排问题,也是在寻找一条有别于经济发达国家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责任编辑:再生分会)
本网凡注明出处为“《中国再生有色金属》”的所有稿件,版权均属本网站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如需转载,请与010-82290313联系授权事宜;转载请务必注明稿件来源:"《中国再生有色金属》"。本网未注明出处和转载的,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仅供读者参考,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本网站概不负任何责任。如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在两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

热点内容

版权所有: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再生金属分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