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国内外行业动态 >

中铝矿业公司节能减排促发展

2009-08-06 13:49 编辑人:admin
近年来,中铝矿业有限公司紧紧围绕节能减排,深入开展技术创新型、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矿业企业创建等活动,取得了显著成效。万元产值综合能耗从2005年的0.0462吨/万元下降到2008年的0.0309吨/万元,生产矿石单位能耗比从2005年的0.000796吨标准煤/吨下降到20

  近年来,中铝矿业有限公司紧紧围绕节能减排,深入开展技术创新型、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矿业企业创建等活动,取得了显著成效。万元产值综合能耗从2005年的0.0462吨/万元下降到2008年的0.0309吨/万元,生产矿石单位能耗比从2005年的0.000796吨标准煤/吨下降到2008年的0.000709吨标准煤/吨,粉尘排放量同比下降21%。2008年,该公司荣获河南工业节能减排成效显著单位称号。

  完善组织机构 落实责任目标

  该公司大力宣传节能减排对促进企业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积极引导员工进一步树立成本意识、节约意识和忧患意识。为把此项工作落到实处,该公司专门成立节能减排工作组,建立了节能减排工作的全员机制和长效机制,进一步建立、完善了节能减排各项管理制度、统计台账和工作规划,把节能减排工作与生产经营工作同部署同落实同考核。制定了以树立节能减排为先导,以保护资源为重点,以先进的科技为主线,以强化管理为手段,以提高和优化矿石资源综合利用、降低污染物排放为着眼点,以获得尽可能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为目标,涵盖生产、管理、设备等企业各个环节的七项节能减排具体措施。并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实行目标管理,按环节、职责明确责任,建立起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全员、全方位、全过程的节能减排体系,依据各单位实际情况制定了能耗、物耗、环保和成本指标,突出节能减排的奖惩制度,并将体系指标纳入中层管理人员绩效考核体系,严格执行考核及奖惩制度。

  加强科技攻关 促进技术进步

  技术创新是提高节能减排能力的重要途径。该公司重点围绕资源勘探及综合利用、深层铝土矿成矿规律及开发、采矿先进生产工艺、安全环保等生产经营核心工作,积极开展科技攻关。

  近三年来,该公司累计投入资金1077万元,科研立项10项,结项7项。2007年取得的一项科研成果《河南隐伏铝土矿找矿预测研究》获河南省国土资源科学技术二等奖,其找矿成果及成矿预测找矿方法在同类研究中居国内领先水平,两年中实现找矿400万吨,创经济效益600万元,并被评为“河南省十大员工技术创新成果”。2008年,该公司《一种防堵助流松散介质料仓》获得国家知识产权局实用新型专利授权,《一种矿岩爆破飞石控制方法及覆盖炮孔的钢铁链网》也由国家知识产权局受理专利申请,这两项成果对于实现矿山安全开采和保证专列的正常发运提供了科学的方法,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为节能降耗插上了腾飞的双翼。

  同时,围绕创建技术创新型企业,组织全体员工深入开展经济技术创新和竞赛活动。近年来,该公司先后承办了郑州市员工技术运动会中7个项目的技术比武,近300名员工参加了竞赛,其中7人获郑州市技术状元、28人获技术标兵荣誉称号;组织了384名技术骨干参与了河南省34个质量管理活动,申报了38个课题。其中《提高矿石合格率》获得河南省质量管理小组成果三等奖,《降低高铁试样返工率》获得河南省质量管理小组成果优秀奖,《降低矿山测量验收数据的误差》获得郑州市QC小组成果优秀奖。

  强化管理创新 建立长效机制

  加强管理是推动企业发展的基础条件。该公司把创新管理作为工作中的重点来抓,根据生产实际,先后制订了堆场管理、矿区建设等新的管理制度13项,开展专项效能竞赛活动15项,有效堵塞了管理漏洞。

  推行“间断作业,定期清零”堆场管理新模式。该公司以规范购矿、质检、取样等环节为主体,以采购、检斤、化验等操作标准为基础,把“间断作业、定期清零”堆场管理与标准量化管理和全面质量管理紧密结合,不断地总结经验,完善制度,加强管理,积极建设具有矿业特色的自有管理品牌。自推行“间断作业,定期清零”矿石堆场管理以来,该公司各堆场进出库质量误差和数量误差持续降低,避免直接经济损失8480余万元。《“间断作业,定期清零”矿石堆场管理新模式》荣获中国有色金属工业企业管理现代化成果一等奖和“河南省百项员工优秀技术创新成果”奖。(责任编辑:再生分会)

本网凡注明出处为“《中国再生有色金属》”的所有稿件,版权均属本网站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如需转载,请与010-82290313联系授权事宜;转载请务必注明稿件来源:"《中国再生有色金属》"。本网未注明出处和转载的,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仅供读者参考,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本网站概不负任何责任。如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在两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

热点内容

版权所有: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再生金属分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