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备维修实践发现,装备的失效取决于最薄弱零件部位的失效,只要使最薄弱零件部位的性能得以恢复提升,装备的整体性能就能提升,装备的总体寿命就会延长。最薄弱零件或零件最薄弱处的失效,基本都是表面磨损和腐蚀失效。解决磨损和腐蚀问题,表面工程技术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如果将大量的废旧装备集中起来,以拆解后的废旧零件作为再制造毛坯,利用表面工程技术对毛坯进行批量化修复,重新赋予废旧装备服役能力,那么这一过程就是再制造。
再制造是废旧机电产品高技术维修的产业化,其重要特征是再制造产品的质量和性能要不低于原型新品,成本仅是新品的50%左右,节能60%,节材70%,对环境的不良影响显著降低。再制造包括再制造技术、再制造工程和再制造产业三个层次。再制造技术是再制造工程的基础,再制造工程是再制造产业的前提,再制造产业则是再制造工程技术的产业化。
再制造是国家倡导的循环经济中“再利用”的高级形式,它既是制造的创新,也是经营模式的创新,已成为现代制造服务的重要内容。再制造生产的突出特点是:再制造过程中所使用的生产毛坯是由逆向物流获得的废旧装备(但可再用)工业化的生产过程。废旧装备之所以报废,并不是因为它整体不能用,而大部分是由于零部件的表面磨损和失效。事实上,通过将表面部分修复,装备又会恢复生命。因此说,再制造也是装备生产的重要方式。
以美国和西欧为代表的国外再制造,起步早、规模大、效益好,其再制造模式主要采用换件修理法和尺寸修理法。换件修理法更换的失效零件,要么成为垃圾,要么被回炉冶炼,重走一遍熔炼——成形——制造——使用的“耗能、污染”过程;尺寸修理法虽然能恢复零件的出厂性能,但因破坏了互换性,且使用了非标准件,故达不到原型机新品的使用寿命。国外再制造模式虽可节能、节材和环保,但对再制造的巨大潜力挖掘得还不够,不适合我国国情。只有利用先进的表面工程技术,将每一个失效零件都修好并让它们重新服役,才能最大限度地满足节能减排的要求。为此,再制造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探索形成了“以高新技术为支撑,以恢复尺寸、提升性能的表面工程技术为依托,产学研相结合,既循环又经济的中国特色的再制造模式”。在该模式的指导下,我国的再制造可将旧件再制造率提高到90%,使零件的尺寸精度和质量性能标准不低于原型新品水平,而且在耐磨、耐蚀、抗疲劳等性能方面达到原型新品水平,并最终确保再制造装备零部件的性能质量达到甚至超过了原型新品,受到国际同行的广泛认同与高度关注。
鉴于再制造可使废旧资源中蕴涵的价值得到最大限度的开发和利用,缓解资源短缺与资源浪费的矛盾,减少大量的失效、报废产品对环境的危害,是废旧机电产品资源化的最佳形式和首选途径,是节约资源的重要手段,再制造已被作为一项战略性新兴产业得到国家部委高度重视,发展前景广阔。
(责任编辑:朱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