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统计数据 >

2012稀土出口配额有变?

2011-11-28 11:46 编辑人:
临近年关,稀土出口配额没用完成常态。然顾及贸易摩擦,明年出口配额不可能大幅减少,很可能维持3万吨左右,与今年基本持平。

  临近年关,稀土出口配额没用完成常态。然顾及贸易摩擦,明年出口配额不可能大幅减少,很可能维持3万吨左右,与今年基本持平。

  据商务部近日公布的《关于2012年稀土出口配额申报条件和申报程序》,稀土出口配额指标与环保挂钩。这意味着今后拥有配额的企业数量将越来越少,配额将向大企业手里集中。由此,行业兼并重组也将加速。

  从耀眼明星到普罗大众,稀土配额只用了不到三个月而已。

  今年8月,“稀土配额一吨难求、一吨配额可以卖到50万元”的说法频频见于报端。那时,它是投机者的宠儿。

  现在,光环消失了,年底来临之际,出口配额用不完成为常态。

  余剩的配额

  海关统计数据显示,今年1~10月份,中国稀土出口量44974吨,同比下降8.2%。

  稀土出口下降,是否意味着原先预定的出口配额没有用完?

  多家媒体报道,多数拥有资质的稀土出口企业到目前为止手中拥有的大量配额仍未用完。业内据此分析,这将影响到明年的出口配额发放量。

  此前,商务部发布的《关于2012年稀土出口配额申报条件和申报程序》已提高了对生产企业的环保要求,并明确配额发放将向生产型大企业倾斜。这些都被看做明年配额减少的信号。

  但一位接受本报记者采访的稀土业内人士认为,就稀土出口配额而言,其主要功用在于核定哪些企业拥有出口资质,以促使企业达到环保要求,数量不是其中的关键因素。同时,鉴于可能引起的贸易摩擦,明年的稀土出口配额数量不可能缩减,很有可能继续维持3万吨左右的水平。但有一点比较明确的是:拥有出口配额资质的企业数量将越来越少。

  配额将向大企业倾斜

  11月11日,商务部公布《关于2012年稀土出口配额申报条件和申报程序》。与2011年稀土出口配额申报条件相比,生产企业申请2012年稀土出口配额条件,增加了“冶炼分离和金属冶炼企业须在环境保护部公布的符合环保要求的企业名单之内”这一条件,从而提高了对生产企业的环保要求。

  生意社稀土行业分析师刘锐星认为,稀土出口配额指标与环保挂钩,意味着部分拥有配额的企业可能因为环保不达标而失去明年出口资格,比例可能更向大企业倾斜。

  此外,生产企业的申请条件还增加了“2008~2010年每年均有出口实绩(2008年以后获得出口配额的企业,自获得配额年份至2010年每年均有出口实绩),相关数据以海关统计为准”的内容。

  另外,在流通企业申请2012年稀土出口配额的条件中,增加了“注册资本在5000万元人民币以上,2008~2010年每年均有出口实绩,相关数据以海关统计为准”这一条件。

  中投顾问冶金行业研究员苑志斌指出,通过标准的提升,拥有出口配额的企业比例将会降低,同时,更多配额将被分配到大型企业。这样的分配趋势一方面会提升行业集中度,另一方面预示着市场的兼并重组也将加速。

  事实上,在今年6月商务部组织的“全国稀土工作会议”上,商务部副部长钟山就曾公开表示,“未来稀土配额将配合稀土整合,向兼并重组的大型生产企业倾斜。”

  出口疲软

  2011年,我国第一批一般贸易稀土出口配额为14446吨,第二批配额15738吨,全年配额达到30184吨,与2010年的3.03万吨基本持平。

  刘锐星向记者表示,欧美经济疲软导致外需不振是影响出口的重要因素。此外,硬盘重要生产地泰国洪水爆发后造成大部分硬盘生产企业停产,也影响了稀土产品的需求。

  价格方面,今年以来稀土价格大幅上涨,出口价格更是一路飙升。数据显示,7月份金属钕国内市场均价180万/吨,而金属钕7月出口均价达462.8美元/千克(约290万/吨)。高企的价格让国外厂商采购谨慎,而后期国内价格一路下滑,内外价差使国外企业观望气氛浓厚,采购不积极。

  苑志斌则认为,导致出口减少的主要原因是近一年来行业的调控政策不断,稀土价格暴涨,市场的可预见期较短,行业较为混乱,大多数企业处于观望状态,出货并不积极。这导致行业的整体交易情况极不稳定,而过山车式的价格波动进一步冷却了交易。

  数据显示,氧化钕9月份国内均价在110万元/吨左右,但出口均价33.11万美元/吨,折合人民币大约210万元;金属钕9月均价为140万元/吨,出口均价则为43.47万美元/吨,约合人民币270多万元。

  行业分析师表示,海关“参考价”是也是导致出口受阻的重要原因。“目前稀土价格已经超跌,但海关方面却提高出口价格,直接导致出口受阻,国外商家由于中国价高不肯收货。”闫萍说。

(责任编辑:再生分会)
本网凡注明出处为“《中国再生有色金属》”的所有稿件,版权均属本网站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如需转载,请与010-82290313联系授权事宜;转载请务必注明稿件来源:"《中国再生有色金属》"。本网未注明出处和转载的,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仅供读者参考,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本网站概不负任何责任。如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在两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

热点内容

版权所有: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再生金属分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