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国内外行业动态 >

立法、技术与实践三管齐下——我国家电循环利用日趋规范化

2010-02-03 15:31 编辑人:刘晓星 袁德霞
传统手工拆解废旧家电 ◆中国环境报 记者刘晓星 见习记者袁德霞 我国对废旧家电循环利用工作高度重视。中国资源综合利用协会废弃电子电器工作委员会副主席、中国家用电器研究院副院长马德军在日前召开的第四届中日节能论坛上表示,目前,我国的家电循环利用

传统手工拆解废旧家电

    ◆中国环境报 记者刘晓星 见习记者袁德霞
  我国对废旧家电循环利用工作高度重视。中国资源综合利用协会废弃电子电器工作委员会副主席、中国家用电器研究院副院长马德军在日前召开的第四届中日节能论坛上表示,目前,我国的家电循环利用正在向规范化迈进。
  法律制定推动行业进步
  我国目前已初步建立起比较完善的废弃电子电器产品回收处理的法律体系。马德军介绍说,在法律法规层面,我国先后出台了《循环经济促进法》、《固体废弃物污染防治法》、《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处理管理条例》等一系列法律法规;在部门规章层面,已出台了《电子信息产品污染控制管理办法》、《电子废弃物污染环境防治管理办法》、《再生资源回收管理办法》、《家电以旧换新实施办法》等;在标准体系建设方面,我国已成立了全国电工电子产品与系统环境标准化工作小组。
  据了解,国家下一步将制定《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回收处理管理条例》配套政策,制定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处理目录、专项基金管理办法、产业发展规划指导意见以及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处理企业资格许可制度等。
  这些法律法规、指导办法的制定和实施,对我国废旧家电的循环利用提供了依据,同时也推动了行业进步,引发了我国家电行业的一场“绿色革命”。
  技术向三个趋势发展
  发达国家劳动力成本高,有完善的废旧家电循环利用收集系统,回收处理达到了相当的经济规模,为降低处理成本,采用自动化程度高,以机械破碎、分选技术为主的处理工艺。
  马德军介绍说,考虑到中国是发展中国家,劳动力资源丰富,废旧家电循环利用以手工拆解为主,特殊部分采用专用设备深度处理。手工拆解不仅提高零件部件再使用率,同时可以细分材料类别,提高回收材料附加值,实现利润最大化。
  在国家科技部的大力支持下,我国科研院所、大专院校以及企业纷纷投入适合中国国情的家电回收处理技术研究。目前,已经拥有一批可产业化、自主知识产权的废旧家电回收处理关键技术和设备。例如,废旧家电整机拆解技术和设备、CRT(一种使用阴极射线管的显示器)回收处理技术和设备、PCB(印制电路板,电子元器件电气连接的提供者)回收处理技术和设备等。
  马德军说,我国废旧家电循环利用技术将向着3个趋势发展。一是单一技术向集成技术发展。随着我国相关法律、政策不断完善,废旧家电循环利用产业正在从无序向正规化过渡。规模化、现代化的废旧家电循环利用企业不仅需要单一的专业技术,更需要全面的集成技术、工艺和设备。二是发展规范再制造技术。通过零部件剩余寿命的研究,在产品生产商授权下进行再制造。三是大力开发回收材料综合利用技术。诸如聚氨脂粉末综合利用技术、复合塑料综合利用技术、PCB非金属材料综合利用技术等。
  示范工程积极探索
  针对我国未形成电子废弃物专业化集中回收、处理、加工等相关体系的现实,国家已在北京、天津、青岛、杭州4个城市分别确定了一个废旧家电处理示范工程作为试点,试点企业进行了积极探索。
  据了解,海尔集团与青岛新天地公司合作,在莱西市开工建设了废旧家电的拆解处理示范工程项目;杭州大地环保有限公司和国内家电连锁巨头“国美电器”在杭州签署了长期合作协议,拓宽废旧家电回收网络;北京华星环保公司在政府相关政策支持下,早在2002年初就参与了国家有关部门对废旧家电及电子废弃物回收处置工作的大量调研及探索,2006年被列为废旧家电回收处理利用全国示范工程、北京市重点建设项目,2007年底,建成北京市首个大型电子垃圾处理场。
  由天津和昌环保技术有限公司承担的国家废旧家电处理示范工程,总投资1.1亿元,占地100亩,通过借鉴日本、丹麦等发达国家废旧家电回收处理先进经验,采用适用的工艺技术和机械化拆解设备,目前已全面完工并投产,其中废电视机的单线拆解能力达到了每小时120台。废旧电视机、空调、电脑主机3条手工拆解线已投入试运行,累计拆解废旧电视机4.2万台。
  青岛废旧家电回收处理示范项目取得阶段性成果。自主研发的4条拆解线已投入运行,覆盖青岛市范围的废家电回收网络体系已建成,全省回收网络体系正在加快推进。
  此外,早在2005年初,杭州大地环保有限公司开通废旧家电回收专线电话。目前,这个公司已建立了3个分回收站,一个是“以旧换新”模式的商场回收站,两个是社区回收站。同时,由杭州大地与家电销售商共同组成的回收体系也在积极的构筑当中。

(责任编辑:再生分会)
本网凡注明出处为“《中国再生有色金属》”的所有稿件,版权均属本网站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如需转载,请与010-82290313联系授权事宜;转载请务必注明稿件来源:"《中国再生有色金属》"。本网未注明出处和转载的,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仅供读者参考,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本网站概不负任何责任。如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在两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

热点内容

版权所有: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再生金属分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