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国内外行业动态 >

豫光金铅:倾力打造环保新型有色再生铅产业

2009-09-08 16:46 编辑人:李新战
河南豫光金铅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是中国有色金属行业铅锌领域大型骨干和主导企业,中国企业500强位居第405位、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位居第230位,上市公司即河南豫光金铅股份有限公司,是亚洲最大的铅冶炼企业。公司是国家第一批循环经济试点单位,全国废旧金属

   河南豫光金铅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是中国有色金属行业球磨机铅锌领域大型骨干和主导企业,中国企业500强位居第405位、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位居第230位,上市公司即河南豫光金铅股份有限公司,是亚洲最大的铅冶炼企业。公司是国家第一批循环经济试点单位,全国废旧金属再生利用领域试点企业。集团公司现有员工7000名,总资产56亿元,主要产品产量为:铅锌50万吨,黄金3000千克,白银600吨,硫酸55万吨。电解铅、高纯锌在伦敦金属交易所注册,白银在伦敦贵金属协会注册,具有境外期货交易资格。


   2008年,公司完成工业总产值110亿元,实现销售收入110亿元,实现利润1.5亿元,实现利税5.8亿元。


   豫光作为资源型企业、铅锌工业示范型企业多年来严格遵循“循环开发、再生发展”的科学发展理念,开创了再生铅和原生铅相结合的资源循环利用新模式,大大降低了国家能源消耗和环境治理的成本,使铅工业步入“生产—消费—再生”的循环发展之路,成为了中国再生铅产业发展的样本。


   近年来随着中国铅冶炼工业的快速发展和铅需求的大幅增加,我国现已成为全球精铅第一大生产国和消费国。有关资料显示,2008年中国年精铅产量为320.6万吨,铅精矿产量仅为114.5万吨(实物量),海外原料依存度较高;我国再生铅2008年产量70万吨,占国家精铅总量不足25%,而西方发达国家的平均比例已经达到70%,我国资源再生率严重偏低;我国自然资源人均拥有量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的矛盾长期存在。由此可见提高再生铅资源综合回收利用效率,不仅是我国铅工业长远发展的需要,更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组成部分,是实现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一、我国再生铅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近些年国家非常重视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工作,《铅锌行业准入标准》、《循环经济促进法》等相继出台,国家“十一五”发展规划更是把“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比‘十五’期末降低20%左右”列为“十一五”时期经济发展的主要目标之一,再次强调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废旧铅酸蓄电池综合回收利用作为资源再生循环利用的一部分,近些年技术装备水平有了明显提高,有些规模企业主要技术经济指标已达到或超过了国家相关标准,但我国再生铅行业在发展过程中还面临很多困难。


   1.国家缺少再生铅综合回收利用产业发展规划,整个回收工作处于分散经营状态,再生铅行业的集中度不高。虽然我国再生铅厂300多家,但年处理量在2万吨以上的企业不到5家,年处理量在10万吨以上的企业仅河南豫光金铅集团一家,优秀再生铅企业的技术优势发挥不够,资源与产能矛盾突出,大型企业原料供应紧张造成设备利用效率仅50-70%,规模效益难以发挥。2.再生铅生产工艺先进与落后并存。多数中小型再生铅厂普遍以手工拆解为主,冶炼采用传统的小反射炉、冲天炉等落后设备,回收利用技术水平低,综合能耗高,环境污染严重。3. 国家新废旧物资回收增值税政策执行不到位,回收市场秩序混乱。大规模再生铅依法纳税,废旧蓄电池采购成本高,退税也困难,小回收企业缺乏有效监管偷税漏税严重,使大型再生铅企业市场竞争处于不公平地位,税赋较重,抗风险能力差。4.再生铅产业是对危险废物的综合回收再生利用,国家对环保要求的日益严格给正规再生铅企业的发展带来越来越大的压力,作为危险废物环境治理成本大大增加。5.有关部门监管不到位,存在地方保护主义现象,造成环境二次污染和再生铅企业恶性竞争明显。


   由此可见,我国废旧铅酸蓄电池回收利用状况仍不容乐观,企业数量多而技术水平普遍偏低,国家行政执法力度有待加强,国家产业政策仍需完善,国家大型再生铅企业技术优势难以发挥,我国再生铅产业发展任重道远,国家加快建立完善的废旧铅酸蓄电池综合回收利用体系迫在眉睫。


  二、豫光金铅集团发展再生铅产业的做法和经验


   在国家宏观政策影响下,作为世界知名的铅锌企业,豫光金铅集团积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模范履行企业的社会责任,把发展循环经济放在了突出的位置。公司在有效化解矿产资源日益紧张的不利局面、提升铅主业核心竞争力的同时,也积极推动了国家再生铅行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2007年12月19日在重庆召开的全国循环经济试点工作会议上发改委领导对豫光发展再生铅产业给予高度评价,“为铅冶炼行业发展循环经济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


   近年来我公司从铅行业可持续健康发展的要求出发,累计投资近5亿元大力发展特色再生铅产业,现已形成较完善的再生铅产业生态链,具体包括10万吨再生铅自动分离核心工程、8万吨粗铅熔池熔炼厂、6万吨再生铅精炼厂、合金厂、蓄电池厂、制酸厂、制氧厂等。年可处理废旧铅酸蓄电池18万吨,产合金铅4万吨,精铅6万吨,聚丙烯8000吨,硫酸1.6万吨,为公司年增产值近20亿元。2008年7月份,公司依托自主研发的液态高铅渣直接还原炼铅新工艺,开工了8万吨熔池熔炼直接炼铅环保治理工程,该工艺被中国工程院院士邱定蕃为首的专家组鉴定为“国内领先、国际先进”。工程总投资3.18亿元,预计2009年12月完成。豫光35万吨废旧蓄电池综合利用工程二期工程也于2009年1月开工建设,目前设备已购,预计2010年6月完成,届时豫光将形成年处理35万吨废旧蓄电池规模。豫光金铅集团特色再生铅产业的发展为公司发挥产业主力军作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豫光金铅集团对废旧铅酸蓄电池的预处理工艺采用国际先进的CX集成系统,实现了系统全封闭、全自动预处理水力分离,整个分离系统只需6个人操作,产物分离彻底,铅膏、铅栅、塑料可实现分类充分再利用,工艺处理能力大、生产效率高,综合利用率高,安全环保,水循环利用,不排污。铅膏利用公司拥有的国际先进国内领先技术铅冶炼富氧底吹直接炼铅熔炼工艺与原生矿一起进行综合处理,按公司年处理10万吨再生铅计算,与国内其它再生铅厂的落后工艺相比每年可多回收利用近7000吨铅金属,节约的能耗折合1万吨标煤,再生铅综合能耗降至128kg/t标煤,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板栅采用转炉熔铸工艺直接熔铸产出合金铅或送精炼厂加工成电铅,具有资源利用率高、作业环境好的优点;硫的回收治理采用公司先进的双转双吸制酸工艺进行有效回收,SO2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硫的总回收利用率达97%以上,较彻底的解决了传统再生铅厂硫不能有效回收利用的环境污染问题,硫的转化和回收率达到了国内最好水平。


   豫光金铅集团再生铅产业发展技术优势:公司拥有博士后工作站和企业技术中心,是河南省技术中心和河南省铅锌技术科研中心。近几年公司立足自主创新建立了与中国科学院、中国有色工程设计研究总院、北京矿冶研究总院、中南大学和长沙设计院等科研院所进行产学研一体化的技术开发体系,为再生铅产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


  豫光金铅集团再生铅产业发展特色:CX预处理自动分离与富氧底吹直接炼铅技术的结合,代表了再生铅发展的新模式;富氧底吹直接炼铅工艺的研发应用使再生铅熔炼技术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豫光金铅集团再生铅产业发展方案及目标:以豫光金铅集团本部冶炼基地(河南济源)为依托,在废旧电瓶集聚地新建3-5个18万吨/年废旧铅酸蓄电池综合处理中心,从回收网络建设、预处理、熔炼、综合回收以及清洁生产等方面进行技术改造升级,构建完善的再生铅循环利用模式,并达到如下目标:2010年实现再生铅30万吨/年的生产规模,再生物料比例提高至50%以上,主金属铅回收率达到98%,固体废物利用率达到100%,废水零排放,再生铅综合能耗降至120kg/t标煤。


   三、再生铅产业发展建议


   建议国家尽快制定国家再生铅综合回收利用产业发展规划,积极采取“扶大抑小”产业优惠政策,依托大型优秀再生铅企业建立全国危废回收区域定置处理中心,给予产业政策扶持,同时对小再生铅回收利用企业实行联合高效监管,坚决关闭工艺落后、“两高一低”、污染严重的小再生铅厂。


   1.根据我国目前废旧铅酸蓄电池回收利用状况,采取单一的政策在短期内规范起来很困难,国家可根据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合理确定回收利用企业数量,为技术装备先进、年生产能力10万吨以上、金属回收率高、环保好和能耗低的大型骨干再生铅企业颁发全国通用的危险废物经营许可证,支持其建立全国回收网络体系,配套建立危废区域定置处理中心,同时给予必要的政策扶持。


   2.由于正规大型再生铅厂在回收网络建设和回收利用上必然要投入大量的环保治理成本,购销环节资金占用大,新税政实施可根据回收企业的规模经营情况进行区别对待,对国家重点支持的大规模优秀回收利用企业根据其所产生、交纳的增值税额实行“即征即返”或免交增值税的优惠政策,当务之急要简化缴税程序,尽量少占用企业经营资金,从而实现对小型落后企业的限制甚至市场自然淘汰,提高我国再生铅行业集约化程度和产业化水平,促进我国再生铅行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3.国家有关部门应强制要求回收经营单位的废旧铅酸蓄电池交由有资质、工艺先进的再生铅厂处理,坚决取缔不法回收经营企业,坚决关闭工艺落后、“两高一低”、污染严重的万吨以下小再生铅厂。这样在利废环节有效避免再生铅资源二次污染的同时,也给了规模以上再生铅厂一个公平竞争的发展空间,为国家税政管理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

(责任编辑:再生分会)
本网凡注明出处为“《中国再生有色金属》”的所有稿件,版权均属本网站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如需转载,请与010-82290313联系授权事宜;转载请务必注明稿件来源:"《中国再生有色金属》"。本网未注明出处和转载的,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仅供读者参考,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本网站概不负任何责任。如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在两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

热点内容

版权所有: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再生金属分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