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协会工作 >

解读 | 2021年1月1日起,禁止以任何方式进口固体废物

2020-12-19 08:57 编辑人:再生分会
2020年11月24日,生态环境部、商务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海关总署发布《关于全面禁止进口固体废物有关事项的公告》(2020年第53号),自2021年1月1日起,禁止以任何方式进口固体废物。 一 、公告内容 (一)施行目的 为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

 

2020年11月24日,生态环境部、商务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海关总署发布《关于全面禁止进口固体废物有关事项的公告》(2020年第53号),自2021年1月1日起,禁止以任何方式进口固体废物。

 

 
 
、公告内容
(一)施行目的
 
为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有关固体废物进口管理的修订内容,做好相关衔接工作。

(二)施行时间
 
自2021年1月1日起,禁止以任何方式进口固体废物。禁止我国境外的固体废物进境倾倒、堆放、处置。

(三)许可证事项
 
生态环境部停止受理和审批限制进口类可用作原料的固体废物进口许可证的申请;2020年已发放的限制进口类可用作原料的固体废物进口许可证,应当在证书载明的2020年有效期内使用,逾期自行失效。

(四)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和保税监管场所内事项
 
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和保税监管场所(包括保税区、综合保税区等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和保税物流中心(A/B型)、保税仓库等保税监管场所)内单位产生的未复运出境的固体废物,按照国内固体废物相关规定进行管理。需出区进行贮存、利用或者处置的,应向所在地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和保税监管场所地方政府行政管理部门办理相关手续,海关不再验核相关批件。

(五)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和保税监管场所外事项
 
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和保税监管场所外开展保税维修和再制造业务单位生产作业过程中产生的未复运出境的固体废物,参照前款规定执行。

 

图片

① 铜废碎料(7404000090)

图片

② 铝废碎料(7602000090)

 
 
 

 

二、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


第九条  国务院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对全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工作实施统一监督管理。国务院发展改革、工业和信息化、自然资源、住房城乡建设、交通运输、农业农村、商务、卫生健康、海关等主管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负责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的监督管理工作。 

第二十三条  禁止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外的固体废物进境倾倒、堆放、处置。
 
第二十四条  国家逐步实现固体废物零进口,由国务院生态环境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商务、发展改革、海关等主管部门组织实施。
 
第二十五条  海关发现进口货物疑似固体废物的,可以委托专业机构开展属性鉴别,并根据鉴别结论依法管理。
 
 
 

三、问题解答

1. 请问外资或合资企业2021年可以以进料或来料加工贸易方式进口固体废物吗?

 

不可以。自2021年1月1日起,禁止以任何方式进口固体废物。

 

2. 请问如果企业的限制进口类可用作原料的固体废物进口许可证在2020年12月31日前尚未使用核销完毕,能否像以往一样延期一个月使用?

 

不能。2020年已发放的限制进口类可用作原料的固体废物进口许可证,应当在证书载明的2020年有效期内使用,逾期自行失效。

 

3. 2021年1月1日起,废铜、废铝都不能进口了,但国内的回收铜、回收铝质量又不过关,我公司生产需要大量的铜、铝原材料,有什么解决的方法?

 

 
答:生态环境部、海关总署、商务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关于规范再生黄铜原料、再生铜原料和再生铸造铝合金原料进口管理有关事项的公告》(2020年第43号)规定,符合《再生黄铜原料》(GB/T 38470-2019)、《再生铜原料》(GB/T 38471-2019)、《再生铸造铝合金原料》(GB/T 38472-2019)标准的再生黄铜原料、再生铜原料、再生铸造铝合金原料不属于固体废物,可自由进口。

 

4. 再生黄铜原料、再生铜原料和再生铸造铝合金原料的海关商品编码为多少?

 

答:再生黄铜原料、再生铜原料和再生铸造铝合金原料的海关商品编码分别为:7404000020,7404000030和7602000020。

 

图片

① 再生铜原料

(7404000030)

图片

② 再生铸造铝合金原料

(7602000020)

 


 

资讯来源:海关发布
资讯监督:赵  硕    010-58892027-891
资讯投诉:罗  璇    010-58892027-815
(责任编辑:再生分会)
本网凡注明出处为“《中国再生有色金属》”的所有稿件,版权均属本网站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如需转载,请与010-82290313联系授权事宜;转载请务必注明稿件来源:"《中国再生有色金属》"。本网未注明出处和转载的,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仅供读者参考,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本网站概不负任何责任。如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在两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

热点内容

版权所有: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再生金属分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