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协会工作 >

全国人大代表张天任建议:将铅蓄电池纳入 工业固体废物资源综

2020-05-27 16:37 编辑人:再生分会
全国人大代表、天能集团董事长张天任建议:将铅蓄电池纳入 工业固体废物资源综合利用产品目录 铅蓄电池全生命周期的绿色管理,是无废城市建设的重要工作内容。随着各项政策的落实,铅蓄电池全生命周期绿色管理的薄弱点已经不是制造和使用环节,而是回收和再

 

全国人大代表、天能集团董事长张天任建议:将铅蓄电池纳入 “工业固体废物资源综合利用产品目录”

 

 

“铅蓄电池全生命周期的绿色管理,是‘无废城市’建设的重要工作内容。随着各项政策的落实,铅蓄电池全生命周期绿色管理的薄弱点已经不是制造和使用环节,而是回收和再生利用环节。”今年两会,全国人大代表、天能集团董事长张天任在谈及高质量建设“无废城市”问题时说道。

 
600.jpg

 

为了进一步促进中国铅蓄电池产业的绿色可持续发展,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效率,支持高质量建设“无废城市”,助推生态文明建设。张天任在今年两会带来的《关于统筹调整优化铅蓄电池产业财税政策 高质量建设“无废城市”的建议》中提出,建议将铅蓄电池纳入到正在由工业和信息化部编制的“工业固体废物资源综合利用产品目录”。

 

铅蓄电池全生命周期绿色化管理成效显著

 

数据统计,每年我国退役的铅蓄电池约为500万吨,而这些废旧电池中含铅含酸物质可以循环利用。处理得当,则变废为宝,能有效减少铅矿开采和进口,保障国家资源战略安全;处置不当,含铅含酸的物质就会进入土壤、空气和水,污染生态环境,对人们的健康也会造成威胁。所以说,铅蓄电池的全生命周期绿色化管理,是“无废城市”建设的工作抓手,也是成败关键。

 

目前,铅蓄电池的全生命周期绿色化管理,包括生产制造的清洁化、使用消费的绿色化,回收网络的体系化、再生处置的循环化。近年来,大型骨干铅蓄电池企业围绕产品的全生命周期深入开推进“四化”工作,在积极参与和配合国家“无废城市”建设战略的同时,持续不断的推进企业转型升级和绿色发展。

 

张天任表示,“十二五”以来,大型骨干铅蓄电池企业的清洁生产和污染防治能力取得了显著进步,有些企业的绿色发展水平甚至走到了全球同行业的前列,已经成为清洁、环保、资源循环性的绿色新型能源产业,近年来主动履行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在国家产业政策的支持下,加快构建电池回收体系,积极参与“无废城市”建设,为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可持续发展和国家的生态文明建设做出了积极贡献。

 

回收和再生利用成薄弱环节

 

张天任调研发现,在“无废城市”建设过程中,铅蓄电池企业主要存在以下突出问题:在回收环节,“正规军”干不过“游击队”;在冶炼环节,正规企业“吃不饱”,成本高。

 

以回收为例,废铅蓄电池属于危险废物,按照《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规定,回收企业的资质要求严,仓储建设标准高,跨省转运审批多,规范收集难度大。比如跨省转运手续,即便各项审批程序顺利,也需要3个月左右的时间;运输所必须采用的危化品物流专用车,价格是普通物流车的两倍以上,使用率极低,增加了企业成本;而“低小散”的小商小贩,走街串巷违规收购,简单破碎后,将较难回收的电解液(主要是硫酸和铅泥)直接倒入土壤或排水系统,将铅板出售给无资质的小作坊、小冶炼厂,形成了“正规军”干不过“游击队”的乱象。

 

 

统一政策避免“劣币驱逐良币”

 

张天任表示,近年来,国家加大了减税降费的力度,支持实体经济,鼓励绿色发展,让企业切实感受到了党中央、国务院的温暖。但从铅蓄电池全生命周期的产业链来看,财税政策的精准性还需要进一步提升。

 

张天任建议,将铅蓄电池纳入正在由工业和信息化部编制的“工业固体废物资源综合利用产品目录”,并按照《“无废城市”建设试点工作方案》的整体要求,对符合国家和地方环保标准、依法开展综合利用的铅蓄电池,免征环境保护税。

 

同时他指出,在国家无废城市建设试点工作方案中要求,各地要因地制宜,重点识别主要固体废弃物,结合本地实际制定方案。但由于各个省市的主要固体废弃物不尽相同,铅蓄电池使用范围广,每个省市都要一定的废弃电池产生。因此,张天任建议国家相关部委统一协调,明确将铅蓄电池纳入到各省市的主要固体废弃物识别名单,同时由国家相关部门出台统一政策,完善措施,指导各地出台废弃铅蓄电池在收集、转移、利用、处置等的行政规范。

 

​资讯来源:新华号 消费日报社

资讯监督:赵硕    010-58892027-891

资讯投诉:罗璇    010-58892027-815

 

 

(责任编辑:再生分会)
本网凡注明出处为“《中国再生有色金属》”的所有稿件,版权均属本网站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如需转载,请与010-82290313联系授权事宜;转载请务必注明稿件来源:"《中国再生有色金属》"。本网未注明出处和转载的,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仅供读者参考,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本网站概不负任何责任。如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在两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

热点内容

版权所有: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再生金属分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