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对中国宏观经济影响及政策建议
新冠疫情爆发在带来生命安全威胁的同时,也为中国本年度经济发展带来不容小觑的影响。普华永道基于疫情现状,分析疫情对经济增长及个别行业的影响,并就国家已出台政策提出应对及宏观政策建议。
自2019年12月8日出现首个病例以来,武汉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已持续蔓延2个月。据“新浪新闻”发布的官方数据,截至2020年2月10日14点,全国累计确诊40235例,疑似23589例,死亡909例。其中,疫情最严重的湖北省累计确诊29631例(武汉16902例),死亡871例(武汉681例)。湖北以外,广东、浙江和河南的确诊人数也都已经超过1000例。毫无疑问,无论从确诊还是死亡病例数量看,本次新冠肺炎的疫情规模已经超过了17年前的非典肺炎疫情。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各级政府在春节后显著加强了防控应对措施,对武汉等疫情严重的城市在事实上进行“封城”,加上湖北外其他城市的输入型病例大多已过潜伏期,过去5天全国的新增确诊病例数出现了下降趋势。这是一个积极信号。尽管如此,由于新冠病毒传播途径复杂、病毒变异概率等因素还不明确,卫生防疫专家对何时出现拐点尚无定论。
1)消极因素:元宵节之后,越来越多城市开始复工或部分复工,省际、城际之间人员流动大量增加。大规模务工返程带来的病毒传染风险将明显扩大。武汉以外的大城市(如北京、上海、深圳和重庆等)发生第二轮爆发性传染的风险不容低估。同时,在湖北等地区,疫情有向乡村蔓延趋势,而这些地区的医疗资源可能严重不足,从而为防控疫情带来严峻挑战。
2)积极因素:随着雷神山、火神山医院、方舱医院等投入使用,以及各省派往武汉和湖北疫情严重地区的医护人员也已陆续到位,武汉和湖北其他地区的医疗救治能力不足情况将得到明显缓解;杭州、南京、苏州等二线大城市加强了隔离和排查等应对措施。
从短期看,新冠肺炎疫情对我国经济增长的冲击将会非常明显。自疫情爆发以来,不少国内外机构进行了预测。其中多数认为,一季度GDP增速可能会下降大约2个百分点,即增长4%左右,剩下三个季度增速将根据疫情结束时间逐步回升,全年GDP增长将呈现出“V型”形态。
总体来看,本次疫情对经济增速的影响将会明显超过17年前的“非典”疫情。一方面,无论是确诊人数还是死亡人数,本次疫情的规模都已明显超过上次。另一方面,与“非典”时期相比,当前的增长环境、产业结构与政策刺激空间都已发生变化,对缓解及应对冲击都相对不利。不过,与任何灾害引起的冲击一样,新冠肺炎疫情产生的冲击必定是短暂的。当疫情结束之后,经济增长将很快回到由基本面决定的正常轨道上来。
综合国内外机构的主要分析预测结果,我们认为,如果疫情在3月底或4月初进入收尾阶段,那么今年四个季度的增速可能分别为4.5%、5.0%、5.8%和5.7%,全年增速将在5.2-5.3%。
疫情对经济增速的影响,主要来自对消费、投资和进出口这“三驾马车”的具体影响。
消费方面:本次疫情爆发于春节之前,对消费影响比较大。春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也是全年消费最旺盛时间段之一。2019年春节黄金周期间,全国零售和餐饮企业实现销售额超过1万亿元。受疫情影响,2020年春节消费大幅度减少。其中,餐饮、酒店、旅游、娱乐、交通等行业首当其冲,有关企业收入出现断崖式下跌。当然,受到交通管制和隔离影响,网上购物、网上订餐和网上娱乐等此间相对活跃,可以部分抵消上述不利影响。疫情期间所积蓄的某些消费需求也会在疫情后释放,但像餐饮、娱乐等消费在此期间形成的损失难以弥补,同时疫情还会冲击一部分群体的消费能力。总体上讲,预计一季度整体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增速可能会放缓5-6个百分点。
值得指出的是,经过多年的需求结构调整,2019年消费在我国GDP中的占比大约为60%,成为经济增长的第一驱动力。由于疫情影响,2020年消费对GDP增长的贡献将出现较大幅度下降。这也是本次疫情冲击强于2003年“非典”疫情冲击的主要原因之一。
投资方面:受疫情影响,很多企业无法按时开工,生产订单被迫取消,投资也将相应减少。不过,总体上看,与对消费影响相比,疫情对投资影响相对较小。因为我国一般制造业原本就处于产能过剩状态。以汽车行业为例,2019年汽车销售和产量都在下降,经销商、制造商有大量库存。由于延迟复工造成短时间停工停产,对企业实际影响相对有限。对基础设施项目而言,一些项目开工可能会延迟,但这些项目在疫情过后会陆续开工,全年来看实质性影响也不大。事实上,疫情还有可能推动一些大型医疗基础设施项目的新增投资。另外,政府近期密集推出一些救助措施,如实施扩张性财政政策,为受疫情影响的企业减税降费(特别是中小企业)等,也会有利于企业维持必要投资水平。
由于投资受到疫情影响相对较小,加上政府对投资的刺激有望加大,预计2020年投资对GDP增长贡献度将有所提升。
进出口贸易方面:由于疫情造成消费和投资增长趋缓,加上中美贸易战第一阶段协议实施,2020年进出口贸易将继续放缓。世界卫生组织于1月31日宣布此次疫情构成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PHEIC)后,一些国家采取了撤侨、限制入境和暂停航班往来等短期措施,出口贸易和外商直接投资(FDI)都受到一定程度影响。另一方面,节日期间很多人因疫情取消出境旅行计划,将导致我国服务贸易进口大幅度下降。
综合来看,无论是疫情期间(第一、二季度)还是全年,我国经常项目仍将保持一定的顺差,但相比去年可能有所下降。净出口对GDP增长的贡献与2019年基本持平或略有下降。由于国际收支保持基本稳定,加上在中美贸易第一阶段协议中承诺保持汇率基本稳定,2020年人民币对美元汇率预计也将继续稳定。
新冠肺炎疫情对于国内不同行业将产生不同影响。大致而言,对旅游、线下娱乐、酒店、航空、物流、劳动密集型制造业等将产生较大负面冲击,而对制药、电子商务、网上娱乐和保险等则会产生相对有利的影响。
受负面冲击的行业
01
文化休闲及旅游业
疫情全面升级后,文化和旅游部接连发文,暂停全国旅行社及在线旅游企业经营团队旅游及“机票+酒店”产品业务。同时,各地方文旅主管部门也积极部署防控工作,例如,北京市取消了包括庙会在内的各类大型活动,故宫博物院也首次因疫情而闭馆。全国文旅系统内的图书馆、美术馆、文化馆、博物馆等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已全部关闭并取消文化活动,各大旅游景区均已关闭。另外,文艺院团也已取消或推迟演出活动,剧场暂停对外开放。至此,全国所有文旅休闲活动已完全停滞。
以上活动的暂停,主要是为了减少人群聚集,切断病毒传播途径,遏制疫情蔓延势头。何时能重启,在很大程度上将取决于疫情。以2019年春节期间旅游收入规模推算,2020年因疫情给旅游业带来的收入损失预计超过5000亿元,相当于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2%左右。
02
影视娱乐业
每年“春节档”都是电影市场重头戏。2019年八部电影在七天假期累计收获票房58.4亿元,刷新了春节档票房纪录。2020年春节档排片,有九部电影同时上映,原本被寄予厚望,市场预测票房有望接近70亿元。然而,随着疫情升级,居民在家不出门,使得这些影片不得不集体撤档,今年春节档电影票房也将破天荒颗粒无收。
资料来源:国家电影局
从历年数据可见,随着春节档票房收入攀升,该期间收入占全年票房比例越来越高。从2016年起占比超过5%,2018、2019年的占比均超过9%。可见春节档重要性也在上升。我们预计,由于疫情影响,今年春节档电影票房窘况或将导致全年电影票房收入“零增长”,甚至出现轻微负增长。
03
餐饮及零售业
春节本是消费旺季,但为配合疫情控制,政府号召广大人民减少外出、留在家中,此举对餐饮及零售业无疑是沉重打击。多家连锁餐饮企业今年春节期间营业收入出现断崖式下跌,例如,旺顺阁2020年60家门店同期营收仅为455万元,较2019年同期2157万元下滑79%;眉州东坡春节假期共遭顾客退订11144桌,损失收入约1700万元;海底捞从1月26日起全国550多家店停业至今已10多天,收入损失及人工成本预计超过7亿元;西贝往年春节整体营收接近7亿元,但2020年几乎全部归零,其董事长贾国龙在接受采访时曾表示,照这个情况发展,目前账上现金流扛不过三个月[1]。
商务部数据显示,2019年春节期间餐饮和零售企业销售额超过1万亿元。我们估计2020年同期受疫情影响,该部分收入或减少50%至70%,相当于损失额5000亿至7000亿元。
资料来源:商务部
疫情对于餐饮和零售业务的打击不仅仅是销售额损失,店面租金、人力和存货等成本将对经营构成持续的压力,后续仍需关注这些零售企业的流动性和偿付能力。
04
交通运输业
往年1月至2月正值春运客流高峰期,但今年受到疫情影响,“封城”城市数量持续增加,外加返乡或外出旅游人数大幅减少,给交通运输业带来显著影响。据交通运输部估计,2020年春节假期10天(1月24日至2月2日),全国铁路、道路、水路、民航共发送旅客1.9亿人次,比2019年春运同期下降近73%。截至2月6日,春运前27天(1月10日至2月6日)全国发送旅客量比2019年同期下降35%。
资料来源:交通运输部
随着疫情扩散,交通运输业将持续受到冲击。以民航业为例,据飞常准数据,2020年春运前24日,国内计划执行航班约47万架次,取消航班九万余架次。从2月起,每日取消航班超过一万架次,许多国内航空公司航班取消率超过50%。跨境航线方面,全部取消来往中国内地航班的外国航空公司数量也在增加。我们预计疫情将给交通运输业今年一季度乃至上半年带来巨大压力。
05
制造业
每年1至2月是春节假期,是劳动密集型制造业的淡季。然而,今年疫情情况特殊,让许多工厂停工时间延长,势必也会让这个淡季持续至3月,甚至更长时间。今年春节较往年早,1月初已开始春运返乡,由此预计疫情将至少影响今年一季度该类制造业的生产进度,从而拖累全年产量和销售。
不仅如此,由于中国“世界工厂”的角色,若疫情持续时间较长,国内制造业陷入停滞也将产生相当规模的溢出效应,影响国际相关产业链中上游企业的采购需求和下游企业的产品供给。例如,作为制造业中心的武汉中断了液晶面板和LED面板生产,将导致国际市场上相关供应减少,推高在电脑显示屏、电视机及其他产品中使用这些面板的制造商的生产成本。诸如此类的影响范围和规模有待进一步观察。
06
房地产业
为有效预防疫情蔓延,中国房地产业协会于1月26日向全行业发出倡议,房地产开发企业暂时停止售楼处销售活动,待疫情过后再行恢复。与此同时,全国多地住房和城乡建设系统也采取了相应措施。截止目前,全国大多数城市售楼处已关闭,部分城市更是直接关闭网签系统。此外,建筑工地已基本停工,土地拍卖暂缓,地产中介也悉数停业。
根据中原地产研究中心统计,从2020年1月下旬开始,大部分开发商成交量相比往年春节期间暴跌95%。另据克而瑞监测,春节前后一周房地产销售数据基本接近零。随着疫情持续,预计一季度房地产开发投资、销售、开工和竣工都将受到不小影响。
带来机遇和利好的行业
疫情在给一些行业带来负面冲击的同时,也给另一些行业带来机遇和利好。
01
医疗卫生物资及制药
本次疫情暴露出来的最大问题之一是口罩、防护服、护目镜等医疗物资供给不足。随着疫情发展,全国各地相关工厂日以继夜生产相关物资。为解决“口罩荒”等问题,国家发改委表示已明确表示,只要符合标准,企业可以开足马力生产,不用担心疫情过后产能过剩,疫情后富余的产能将由政府收储。可以预见,这一类医疗设备和物资的生产行业将因为疫情而得到蓬勃发展。
另外,随着医疗专家在新冠肺炎救治方面的探索,各类中西药物的临床试验正如火如荼展开。譬如,最近多家医疗机构就瑞德西韦组织开展临床试验,研究药物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可以认为,本次疫情过后,随着民众健康意识的提升和国家医疗卫生政策的改进,制药行业将具有广阔发展空间。
02
电子商务
在本次疫情中,许多民众长时间居家,足不出户。这种状态已经并将继续带动网购和在线订餐等领域需求上升。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9年一季度网上零售额已达2.24万亿元,当年增速虽然只有不到16%,但近五年的复合增长率则高达33%,当年网上零售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例也达到23%,接近四分之一。
我们预计,受疫情影响,额外需求将让2020年一季度网上零售额同比增速回升到30%左右,占同期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重也将攀升至30%。
03
在线娱乐、在线教育
由疫情导致的“宅经济”,除了网购以外,也包括其他以互联网作为载体的休闲娱乐活动,例如各类视频和音频、直播、网络游戏等。
另外,随着大中小学推迟开学、其他各类社会培训机构线下无法开展线下课程,职场人士因在家办公而空出通勤时间,预计各类在线教育和知识付费等领域业务收入也将因此获益。
04
远程办公相关产业
春节假期结束后,2月3日起北京等全国各大城市已陆续有企业开始复工,2月10日起,上海等又一批城市企业即将复工。不过,据了解目前大部分复工企业仍以在家弹性办公为主。受本次疫情应对推动,远程办公正加速成为一种工作模式,并有可能在一些领域常态化。不过,过去第一周情况显示,许多企业远程办公并未达到非常令人满意的效果,多个工具均“掉链子”。例如,一些企业使用的远程办公工具出现消息延迟或者显示未读现象、视频会议卡顿;企业远程通讯工具也出现崩溃现象。
上述现象反映出远程办公工具负荷量不足以支撑整个行业、整个社会同时在线的巨大流量。这既是挑战也是机遇。未来几周,疫情不可控性仍然较高,预计部分企业仍将以远程办公为主。即使未来疫情过去了,企业或许也将因此重新思考资源配置,将远程办公作为一种提高韧性的方式。可以认为,这将利好网络电话、网络视像会议、多人协作平台、数字化业务或财务系统等远程办公工具相关产业发展。
05
保险
近年来,中国居民的保险意识已不断提升,截至2019年,保险密度已超过3000元/人,保险深度则达到4.30%。本次疫情初期,有部分疑似或确诊病人因负担不起医疗费用而放弃治疗或耽误病情,更有确诊病人因此拒绝治疗、甚至隐瞒病情,间接导致更多人受到传染。
随着疫情发展,多地政府已表示将全额承担受感染病人医疗支出,国内主要保险公司也开发相应健康险产品。我们预计,经过本次疫情,普通民众对生命健康的关注、对突发疾病保障意识的提升,将有助于拉动寿险和健康险等险种的需求,有利于保险行业发展。
自疫情在武汉地区爆发以来,湖北通过“封城”阻断了向外人员输出,省内多个城市通过停驶公交、小区封闭等措施限制人员流动。湖北之外其他省市也进一步升级了交通和人员管控。在患者救治方面,中央调配全国各地医疗团队支援湖北。火神山和雷神山医院投入使用后,接诊能力逐步提升。方舱医院建造、征用学校和宾馆建立轻症患者集中收治场所等方式进一步扩大床位供给。这些措施对控制疫情蔓延、降低致死率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近两周,中央和地方政府已陆续出台一系列措施,支持疫情防控相关物资的生产和调运,并逐步开始推出更为宏观的经济支持和企业帮扶政策。2月6日,中央应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工作领导小组会议提出“在继续做好科学防控的同时,有序推动恢复正常生产”[2],也释放出较为明确的信号。政府将在疫情防控基础上,逐步推动经济和社会秩序恢复常态。
普华永道的统计显示,截至2月7日,中国人民银行、财政部、银保监会、证监会、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商务部等经济主管部门陆续印发了20余个疫情相关政策文件,支持政府、企业与公民共同抗击疫情。2月3日至4日,央行共向市场投放资金1.7万亿元[3],体现特殊时期稳定市场的调控思路。央行还将安排3000亿元专项再贷款支持疫情防控重点企业。
针对受疫情影响的中小企业,多个地方已出台政策给予支持。截至2月6日,有超过15个省级地方政府出台相关指导意见,在企业融资、房屋租金、进出口、员工稳岗等方面做出了较为明确的规定,指明政策享受力度、时效及具体负责部门。浙江印发的《浙江省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领导小组关于支持小微企业渡过难关的意见》明确提出针对受疫情影响的中小企业可享受的多项优惠政策,包括工业用水和天然气价格下降10%,减免房租和延期缴纳税款,减免房产税和城镇土地使用税等。
以上政策措施的宣布和实施,对于疫情控制及缓解疫情冲击带来的不利影响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且已产生积极成效。展望未来,更多应对措施有望陆续出台。普华永道提出以下宏观政策建议,供有关决策部门参考。
第一,稳妥处理好疫情控制和恢复生产之间的关系。目前,尽管有迹象显示总体疫情已开始趋于平稳,但拐点尚未出现,日新增病例仍在高位运行,因而仍需对疫情保持高度警惕。未来几天,伴随着大规模务工返程高峰,疫情扩散风险依然较高。特别是武汉以外的大城市(如北京、上海、深圳和重庆等)发生第二轮爆发性传染的风险不容低估。
不可否认,疫情控制和恢复生产之间存在一定矛盾。但是,在疫情拐点尚未出现、蔓延风险仍然较大的情况下,控制疫情仍是第一要务,在风险可控区域有序恢复生产和服务,因为如果疫情不能得到有效控制,整个经济增长将会面临更大不确定性,为此付出的代价也会更大。建议相关决策部门在即将召开的两会上,考虑适当调低今年的GDP增长目标,譬如,可以调至5-5.5%。
当然,在有效防控疫情的前提下,尽量减少疫情对正常经济和社会秩序造成的冲击也非常必要。随着全国大范围复工日期临近,各地可根据当地疫情具体情况,针对不同企业、行业特点和业务模式等,推出差异化、梯次化复工政策,并保持政策灵活性。
第二,采取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有效满足应对疫情冲击的经济支撑需要。一方面,进一步减少中小企业税收负担,对受疫情冲击严重、但与国计民生紧密相关的企业直接给予补贴。进一步提高个人所得税起征点,提高居民消费能力。另一方面,努力增加对文教卫领域基础设施项目投资,提升总需求水平,同时促进高质量经济发展。目前,我国财政赤字占GDP比重大约为3%,低于很多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水平,仍有一定政策空间。面对如此重大的疫情冲击,应充分发挥财政政策作用。
第三,适当放松货币政策,保持流动性的合理充裕,确保金融市场稳定。面对空前疫情冲击,可考虑进一步降低存款准备金和基准利率,继续增加流动性释放,降低融资成本,帮助中小企业度过难关。与此同时,要努力维持资本市场稳定。2月3日,中国股票市场和外汇市场如期正常开市,显示了政府的自信以及维护市场规则的决心。事实证明,这一举措完全正确。A股虽然在开市当日大幅下跌,但在后续几个交易日很快趋向稳定。监管部门应进一步引导市场回归理性,稳定投资者预期。
第四,加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应对经济增长的下行压力,在短期内可以依靠扩张性财政和货币政策。但是,无论是财政政策还是货币政策,其扩张空间有限,必须充分考虑扩张性经济政策的长期后果。事实上,通过加大市场导向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充分调动民营企业积极性,切实保护其投资信心,也是应对经济下行压力的重要手段,且其积极影响更为持久。
第五,大幅度增加财政对公共卫生领域的投入,努力缓解医疗卫生资源供给瓶颈。这次疫情充分暴露我国在防疫、医护、医院等医疗卫生领域投入不足。2018年中国卫生总费用占GDP百分比为6.6%[4],在欧美发达国家这一指标在10%以上[5]。考虑到中国巨大的人口基数,人均卫生支出额度远低于发达国家。这方面的成功转变,应成为中国实现高质量经济发展和迈向全面小康社会的重要标志之一。
第六,积极探索和完善突发事件响应机制。此次疫情是一次影响范围大,持续时间长的重大突发事件,对现有社会治理模式带来了极大挑战,同时也是一次反思、学习、完善和变革应对机制的契机。有关部门在政策制定和机制设定时,可学习和借鉴其他国家的有益经验,充分听取医疗专家及危机管理专业人士及机构的建议,建立响应速度更快、效率更高的预警和应对机制。
推荐内容
-
会议与考察 | 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再生金属分会马来西亚泰
由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再生金属分会与阿里巴巴eWTP(世界电子商务平台)团队合作组织...
-
协会活动 | 线上开讲!再生金属分会组织举办“双碳”培训
在碳达峰、碳中和背景下, 低碳已成为再生有色金属产业发展的关键词。2月28日上午,中...
-
协会领导活动 | 再生金属分会受邀参加2023年中再生公司和中铝
2月23日24日, 2023年中国再生资源开发有限公司和中国铝业集团有限公司现场交流会议 ...
-
政府服务 | 全国人大代表刘长来:规范退役动力电池回收再
湖北广电融媒体新闻中心推出专栏《我来自人民》,对话全国人大代表、骆驼集团股份有限...
-
会议与考察 | 中泰再生金属产业投资交流会-第四届金池投资
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是高质量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中泰两国分别提出双碳战略和BCG经济...
-
协会领导活动 | 走访企业问需求 精准服务助发展——再生金属
近日再生金属分会副秘书长李波携会员单位天津拾起卖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拾起...
热点内容
-
协会工作 | 环境部发布《危险废物鉴别技术规
为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保...
-
协会工作 | 《再生铜、铝、铅、锌工业污染物
《再生铜、铝、铅、锌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GB 31574-2015)》是首个专门针对再生有色金...
-
科技环保 | 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再生金属学院成
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再生金属学院由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再生金属分会、江苏省循环经济协...
-
协会工作 | 再生金属产业发展政策及企业风险
为了帮助再生金属企业全面了解国家产业政策方向及经济发展形势,有针对性的做好风险防...
-
协会通知 | 第十一届再生金属国际论坛暨展览
为深入贯彻落实《再生有色金属产业发展推进计划》,推动我国再生有色金属技术进步、产...
-
协会工作 | 江苏省高邮市委勾凤诚书记一行莅
2016年10月19日,江苏省高邮市市委书记勾凤诚、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孙建年、市委办公室...
-
协会工作 | 中建与再生金属分会商讨共建海外
2019年3月11日,中建基础设施勘察设计建设集团有限公司执行总经理邢海宁、海外市场执...
-
协会工作 | 王吉位秘书长一行到访中铁明珠投
2018年6月8日,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再生金属分会副会长兼秘书长王吉位、副秘书长刘...
-
协会工作 | 《再生黄铜原料》、《再生铜原料
日前,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和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公布了GB/T 38470-2019 (再生黄铜...
-
协会工作 | 国家正式取消再生资源经营备案
近日,商务部发布 2019年第1号令 ,公布关于废止和修改部分规章的决定,对相关多项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