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协会工作 >

热烈祝贺湖北金洋冶金股份有限公司成立30周年

2015-11-05 16:21 编辑人:
她,生长于荆楚大地,西偎武当山,东临汉江水,在一座没有矿产的传统农业县却建成了一座年回收处置30万吨废铅酸蓄电池、10万吨废铝的城市矿山;她,结缘再生铅,后来却拥有了化腐朽为神奇的妙手,成为中国再生铅领域循环经济的领导者。她就是湖北金洋冶金股份

  她,生长于荆楚大地,西偎武当山,东临汉江水,在一座没有矿产的传统农业县却建成了一座年回收处置30万吨废铅酸蓄电池、10万吨废铝的“城市矿山”;她,结缘再生铅,后来却拥有了“化腐朽为神奇”的妙手,成为中国再生铅领域循环经济的领导者。她就是湖北金洋冶金股份有限公司,一家30年来始终追求绿色循环、坚守环保底线的再生有色金属企业。

  走进湖北金洋冶金股份有限公司(下面简称“金洋”)的熔炼车间,可以看到一个引人注目的横幅“各归其位物尽所能 循环再生 生生不息”。这十六个字诠释了金洋的使命:以资源综合利用和环境保护为己任,从废铅酸蓄电池中提炼再生铅、把废铝熔炼成再生铝、进行铅基系列合金及铝合金研制与生产,用有限的资源创造无限的价值。

  从1985年进入再生有色金属行业至今,30年的时光奔流而过,金洋手握自主创新的利器,畅饮循环经济的琼浆,不断进行技术创新和环保升级,在行业中谱写了诸多第一:第一个引进采用无污染再生铅技术,再生铅冶炼工艺技术率先在国内升级,类似规模企业中第一个横跨两种再生金属领域……目前,金洋公司已具备年回收再生资源40万吨、年产铅及铅合金25万吨、铝合金10万吨的能力,成为再生铅领域的技术标杆企业、再生有色金属领域循环经济的先行者。

  30年来,金洋人怀着一颗赤子之心,坚持走在绿色发展的道路上。他们最在乎的是如何用自己对绿色、环保、循环的坚守,让再生行业变规范一点,让环境变干净一点,让这个世界变更美一点。

  1985~1995:艰难起步 勇闯再生铅领域

  上世纪80年代初,湖北省谷城县石花镇西河街有家街办干电池厂(后升级为镇办企业)。在计划经济时代,由于原材料、产品并未纳入计划,导致该干电池厂一直处在亏损状态,濒临倒闭。而此时,街对面的石花镇蓄电池厂生意却一片红火。“生产蓄电池的主要原材料是铅合金,若能从废旧蓄电池中冶炼出合金铅,再卖给蓄电池厂,岂不有饭吃了?”为了企业生存,时任干电池厂厂长的李富元看准市场,决定转产。他用了半年时间走南闯北,广泛调研考察。1985年,在原有的石花镇干电池厂的基础上,利用干电池厂的闲置土地新建谷城县有色金属冶炼厂,正式进入再生铅行业。这个冶炼厂就是金洋的前身。

  虽然看准了再生铅行业的市场,但80年代中期,谷城县的劳动力文化素质普遍不高,连高中生都寥寥无几。没人才没技术怎么办?白手起家的金洋起初找到了柳州冶炼厂一个退休工程师做技术支持,迈出了进入再生铅行业的第一步。一年多后,上海冶炼厂的一个工程师在金洋呆了三个月,帮助金洋初步掌握了生产还原铅的技术。

  一头扎进再生铅行业的金洋,对技术的渴求是迫切的。1987年,李富元在一本杂志上偶然看到了一篇关于昆明工学院搞真空专利技术的文章,于是他拿着杂志找到了昆明工学院,买下了粗铅真空火法精炼技术。1990年6月,真空火法配套电解项目正式投产,生产出第一批电解铅,质量达到国家1号电解铅标准。

  随后金洋一鼓作气,与当时的物资部物资流通研究所等科研单位联合攻关,先后完成了“真空炉微机自控”、“千吨电铅配套”和“铅烟尘综合治理”等技改项目;与当时的中南工业大学材料系联合研发,开发出国内第一批铅钙合金、第一批铅锑多元合金,获得联合国“发明创新科技之星奖”,实现了产品与终端市场的对接。1992年,金洋引进核工业北京化工冶金研究院“离子交换吸附流程”回收金银生产线,投产第一年,就从粗铅中回收黄金30公斤,白银1500公斤。

  没有技术就引进专利技术、引进人才,没有钱就通过补偿贸易和厂所联营筹集资金。从搞简单的产品,到搞简单的合金,再到引进专利技术,金洋在不断的折腾和探索中在再生铅行业小试牛刀,并在产品的合金开发和深加工方面独树一帜。

  创业的欣喜没有让视环境保护为己任的金洋人忘记初衷。我国传统的再生铅土法冶炼技术和工艺存在着很多的潜在问题:“人工破碎”存在人体接触废铅酸所带来的健康威胁;“人工分选”不仅劳动强度大,而且生产率低下;“土炉、坩埚炉和用煤炭直接熔炼”不仅金属回收率低,而且能耗高,对环境造成污染。这些既与生态环境要求相悖,也颇受诟病。于是,金洋人毅然决定关停土法冶炼,开始向国际先进技术挑战,成立废铅酸蓄电池综合利用研发中心,引进国内外先进设备和数十位技术精英。1992年,金洋承担了国家“八五”科技攻关项目,和7个科研院所合作研发“无污染再生铅”生产技术。

  所谓无污染再生铅技术,就是采用湿法预处理工艺处理废铅蓄电池、膏泥湿法转化脱硫,短窑还原熔炼的无污染再生铅回收新工艺技术,改造中国传统的反射炉熔炼再生铅回收工艺技术,消除了二氧化硫的环境污染,提高了金属回收率,有效的回收了栅极中的锑,降低了能耗。这在当时的国内首屈一指。

  经过3年攻关,“无污染再生铅生产技术”取得成功。该技术具有低能耗、低排放、高效率、高回收的特点,是防治铅污染划时代的技术革新。这项技术先后获得省级科技进步一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并被纳入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化专项推广计划。

  这一时期,为解决人才瓶颈,金洋把70名员工送到外地进行培训学习,还在厂内办了大专班、中专班提升人员的文化素质水平,为科研发展扫除人才短缺的障碍。1987年参加厂内举办大专班的员工,如今已成长为公司的骨干力量。至此,金洋公司完成第一次人才储备。

  与此同时,金洋的产品开始走向了出口。1992年底到1993年初出口了1800吨电解铅,1994年8月份出口了3000多吨电解铅。

  从小作坊到初具规模的现代化企业,从土法冶炼到拥有国内先进的无污染再生铅技术,从只有一名退休老师傅做技术支持到培养一批自己的技术人才,从生存所迫进入再生资源领域到主动担当起环境保护和资源综合利用的责任,金洋用了10年时间扎扎实实地完成了华丽蜕变。

  1994年6月,谷城县有色金属冶炼厂改制为湖北金洋冶金股份有限公司,进入了转型升级、扩大对外合作的新阶段。

  1996~2005:寻求合作 规范管理体系

  有了前10年奠定的良好的技术和产品质量基础,1996年开始,金洋开始广泛寻求对外合作,不断扩大规模,公司的管理体系也愈加完善和规范。

  从1995年到1997年的3年间,金洋先后控股重庆金华冶金有限公司和合资公司广东南海福田金洋冶金有限公司。并开始跟美国、日本、韩国等地的跨国公司开展合作,为技术输出、管理体系的完善打下了基础。特别是在1996年,李富元力排众议,顶着“不专注搞生产,整些虚头八脑的”压力,在公司开展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凭借这个ISO9000在国外企业眼中代表的质量和信誉的“通行证”,金洋领先一步迈入国际市场,成为多家世界500强企业延续至今的供货商。20多年来,金洋始终以达到产品质量和价值的统一为理念,不断增强品牌优势。李富元对记者说:“金洋把不断满足客户期望作为永恒目标,为客户服务,为客户创造价值。只有如此,才能实现顾客和供应商共赢。”

  与此同时,金洋于2001年成为行业内首家通过QS9000质量管理体系认证的企业,并于2004年通过ISO/TS16949:2002质量管理体系认证。

  2004年的9月,当地政府和金洋举行了民营化股权买断签字仪式,至此,金洋从一家乡镇企业蜕变成民营股份公司,彻底完成了民营化改造。

  在生产经营都进入稳定阶段后,金洋公司开始加强企业文化建设,规范企业各方面的制度。

  在人才培养方面,金洋坚持学习型企业的定位。为给员工提供良好的师资条件和学习环境,他们投资100多万元改建了培训课堂,与中南大学联合开设培训班,分批把员工送入武汉大学、武汉化工学院等高校深造;同时,在厂内继续开设培训班,邀请知名专家教授进行授课,培养出一大批能打硬仗的实用型技术精英和管理人才。

  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金洋于2005年引进上海三明商务咨询有限公司和北大纵横协助公司建立规范化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及内部管理流程的标准化梳理。通过全面的评估和分析,2006年成功实现了企业流程优化、岗位职责和素质要求、绩效考核、薪资制度和职工发展规划等。

  在财务管理方面,金洋于2005年引进金碟K3财务管理软件,实现了产、供、销、仓库、财务系统统一对接和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统一控制管理,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

  这期间,金洋始终秉承“资源有限、创造无限”理念,以资源综合利用和环境净化为使命,不断升级改造环保设施。2002年,金洋一次性投入几千万元把所有熔炼炉的环保设施在一个新厂重新进行了整合扩建,改造了燃煤和天然气,提升了产能,把原来人工操作的熔炼炉改造成半机械化。此后,金洋不断地加大环保投入,进行技术改造升级。

  现如今,金洋每年都会投入相当一部分资金用于废物利用技术改造创新,伴随而来的是金洋的装备水平逐年提高,节能降耗效果显著。

  2006~2015:不断创新 完善产业布局

  经过20年的积累和锤炼,金洋在技术创新、环保设施改造、生产规模的扩大上一路高歌。从引进他人的技术到技术的集成创新,再到实现自主研发,每一次技术上的突破和飞跃,都让金洋的绿色之梦变得愈加清晰,触手可及。

  早在1997年,金洋就开始考虑熔炼炉改造问题。土法反射炉存在二氧化硫污染和废水废气排放问题,并且需要人工去上料,又不能搅拌,劳动强度大;因需要加铁屑导致含渣量比较大,成本高。注重环保的金洋人十几年来一直苦苦探索,在这方面下了很大功夫进行技术改进。

  随着时间的推移,金洋所处的石花街区人口越来越稠密,居民区越来越靠近厂区,当新的环保政策开始实施时,金洋的环保压力陡然增大。作为一个有社会责任感的环保担当型企业,2009年,金洋人毅然决定迁址谷城经济开发区。

  2010年,金洋与中国恩菲工程技术有限公司共同研发了世界先进的低温连续熔炼系统,并于2011年开始建设,重点解决熔炼技术和二氧化硫的处置问题。这项新的再生铅冶炼技术,相对于传统的再生铅冶炼技术具有冶炼温度低、生产过程连续、三废排放低和节能等特点。能耗和各类污染物排放较传统技术大大消减,废水和废渣全部循环利用,实现零排放。金洋再一次通过生产技术的改进实现了环保的进一步升级。

  新建的废铅酸蓄电池资源化新技术项目,总投资4.7亿元,其中有30%的投资用于新增和完善环保设备。新项目可年处理废铅酸蓄电池20万吨,年生产铅及铅合金15万吨,新增产值超过20亿元,并且实现了废水废气从源头到终端全过程控制,清洁生产技术水平和控污能力世界领先。

  2015年9月8日,由中国恩菲工程技术有限公司和湖北金洋冶金股份有限公司共同完成的“废铅酸蓄电池铅膏连续熔池熔炼工艺、装备新技术研发及产业化应用”项目通过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组织的成果鉴定。这项针对铅膏等二次铅资源开发的低温、连续、高效、清洁的熔炼工艺,是金洋坚定走自主创新之路结出的又一硕果。

  2009年与华中科技大学合作建立废铅酸蓄电池资源化研究中心;同年与武汉科技大学签订产学研合作协议;2010年12月,湖北省博士后产业基地落户金洋;2012年9月,湖北金洋冶金股份有限公司院士专家工作站正式成立……在金洋的发展轨迹中,高校、科研院所如影随形。

  技术上的创新,推动了环保升级,催生了企业再生产业的多元格局。2009年,金洋在江西丰城市投资建成一家10万吨再生铅企业,同年10月,分厂投产并产出第一批铅合金。2009年5月,金洋公司投资1.8亿元,在谷城县经济开发区新建10万吨再生铝合金项目,2010年10月正式投产,并一举成为国内同行业质量、工艺领先的现代化再生铝生产基地。

  不断延伸的行业触角,强壮着金洋的筋骨,而对于绿色环保的不懈追求,更成为企业涅槃重生动力源。

  放眼未来:追梦绿色 坚守环保底线

  绿色发展需要勇气,更需要坚持。

  曾经,谷城县有9家做再生铅冶炼的公司,如今只剩下了金洋一家。30年来,金洋累计回收废铅酸蓄电池1.5亿多只,相当于为国家节约原生矿石1000多万吨;30年来,金洋从行业的探索者、追随者成长为了响当当的引领者;30年来,金洋的发展遇到过狂风暴雨,也遇到过晴空艳阳。尽管经历了很多酸甜苦辣,但公司一直坚守在再生金属领域里,坚持走在绿色发展的道路上。

  早在1991年,李富元就提出“资源有限、创造无限”的理念,20多年来,这个理念已经成为金洋的标志性口号。提及这八个字的内涵,李富元解释:“‘资源有限’是指在中国,有色金属行业国家能够保障我们自给自足的品种很少。大家都说中国‘地大物博’,实际上人均资源却很少;从全球来讲,资源也是有限的,不能任由人类攫取。‘创造无限’这个四个字是广义的,具体到再生行业来说,是如何把有限的废旧资源通过工艺技术综合利用,既解决社会环境问题和污染问题,又让其创造出无限的资源和价值。”30年来,不论社会发展和政策调整对企业带来什么样的影响,金洋始终以“资源有限 创造无限”为标准,坚持着自己的环保原则。

  再生铅行业处理生产1吨再生铅产生的二氧化硫大约需要350元,大气收尘每吨运行成本至少100多元,废水治理每吨需要200元,加上水、电、环保设备折旧等费用,生产1吨再生铅实际环境治理成本近千元。而行业里不规范的企业占到了一半以上,这些企业没有环保设施,在环保方面投入的极少甚至一分不掏。常有公司的元老抱怨:“很多企业只认生产、只认赚钱,活得非常舒坦,金洋在环保上投入这么大,这红旗还能扛多久?”也有人提出建议:“这些年我们总在做再生金属,为什么不转型做房地产、金融业等来钱快的行业?”每每听到这样的声音,儒商气质的李富元回答地掷地有声:“只要金洋人看准的事,我们就要坚守,坚守再生有色领域、坚守我们的环保底线!”

  李富元有自己坚守的理由:“再生铅行业在资源整合、税收、规范管理方面存在着许许多多的问题,再加上经济大环境的影响,如果不坚守底线,企业很容易为了图一时之利而走偏,得到一时的利益带来的是长远的麻烦。金洋30年来一心一意做环保,我相信总有一天,这个行业会规范起来,这种面貌会改变的。总要有人要敢于吃亏在前面探路。”

  也是因为金洋对绿色循环和环境保护的坚守,意大利政府基金提供了接近于无息的贷款帮助金洋建设废铅酸蓄电池无污染处置利用系统。而这项政策只提供给从事环保事业的企业。

  不仅致力于环保,金洋还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事业,探索出一条多种方式并存、追求最佳效果的回报社会之路。多少次,爱心的暖流从金洋流向地震灾区,流向西南旱区,流向社会弱势群体。汶川大地震,金洋公司捐赠20万元;玉树地震,公司第一时间捐赠10万元,职工募捐5万多元。金洋每年向谷城县慈善会、后畈、西河等社区及镇内部分学校进行资金捐助,用以资助困难户和改善办学环境;每年赞助对口支援单位;出资修建了承恩寺景区道路、石巩路、西门路等,解决群众出行难。凭着对责任的坚守,金洋员工年人均向国家提供近20万元的税收。

  提及未来,金洋人不想用实现多大产值、做到多大规模来表述自己。作为国家谷城“城市矿产”示范基地的支点企业,他们依然以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为主题,做担当社会责任的环保型企业和再生有色金属循环利用的引领者,把金洋建成具有综合竞争实力的中国再生有色金属一流企业,实现由传统企业向创新企业跨越,全力打造世界级绿色循环示范工厂,铸就百年企业,永续绿色发展梦想。

  永怀追逐绿色的赤子之心,30年,金洋在路上。

(责任编辑:再生分会)
本网凡注明出处为“《中国再生有色金属》”的所有稿件,版权均属本网站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如需转载,请与010-82290313联系授权事宜;转载请务必注明稿件来源:"《中国再生有色金属》"。本网未注明出处和转载的,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仅供读者参考,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本网站概不负任何责任。如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在两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

热点内容

版权所有: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再生金属分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