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推荐企业 >

20强企业风采 | 张家港联合铜业:勇当苏南桥头堡 打造绿色铜工厂

2024-08-05 13:46 编辑人:再生分会
在被誉为“苏南桥头堡”的江苏扬子江国际冶金工业园里,屹立着一座现代化的铜精炼工厂,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扬子江畔,这便是张家港联合铜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张家港联合铜业)。该公司成立于1996年,是铜陵有色金属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铜陵有色集

江苏省张家港市,地处中国最具发展活力的长江三角洲经济带,是全国文明城市的发源地,连续多年位居全国百强县前3名。在被誉为“苏南桥头堡”的江苏扬子江国际冶金工业园里,屹立着一座现代化的铜精炼工厂,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扬子江畔,这便是张家港联合铜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张家港联合铜业)。该公司成立于1996年,是铜陵有色金属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铜陵有色集团)控股子公司,是该园区内唯一一家有色金属铜精炼企业,专业生产“铜冠”牌高纯阴极铜产品。

风雨兼程二十余载,砥砺奋进铸就辉煌。27年来,张家港联合铜业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从1996年4月一期电解工程基建开始,先后进行二期、三期、四期改扩建重点工程,到2007年6月五期电解项目建成投产,再到现在新增10万吨PC电解,电解铜年生产能力由投产之初的1.5万吨增加到30万吨,销售收入从几亿元跃升至近200亿元。近年来,张家港联合铜业着力打造指标先进、成本领先、管理卓越、绿色环保的现代化铜精炼工厂,成为铜陵有色集团在长三角地区重要的铜精炼基地。


张家港联合铜业公司全景

在“创”与“干”中展现激情岁月

1996年,第一批离开铜陵有色集团的员工抵达张家港联合铜业,开始了一场艰苦卓绝的创业之旅。“铜业是我家,发展靠大家”,这不仅是一句口号,更是让创业者心凝力聚的心声。当时,张家港联合铜业正处于工程基建期,环境十分艰苦,但大家都不曾有过半句怨言。同年,该公司分别在张家港和铜陵新招了两批合同制工人,共计300余人,送到金昌冶炼厂和芜湖冶炼厂实习,成了公司第一批骨干员工。1997年6月28日,该公司阳极炉竣工,时任张家港联合铜业经理的高方胜将燃烧的火把投进了阳极炉中,熊熊火焰骤然升起,标志着一期工程试生产就此拉开帷幕。截至1997年底,该公司一期工程共生产合格电解铜6000余吨,优质品率达到97%。

自建厂以来,该公司电解铜产量不断增长,指标日益创新。从1999年到2005年,短短6年时间里,电解系统从二期到四期工程扩建,投资8000余万元,电解铜年生产能力由1.5万吨增加到15万吨,产值从不到5亿元增加到近35亿元。张家港联合铜业通过挖潜技改,创造了行业内占地面积最少、技改投资最少、工程建设最快、亩均产值最高、人均劳动生产率最高的“铜业神话”。


浇铸阳极板现场

在“质”与“销”中抢占产品市场

“企业成功与否,要看产品能否立于市场的不败之地。”这是张家港联合铜业全体干部员工的共识。自1997年投产以来,该公司狠抓产品品质和服务质量,不断加大技改投入,强化设备管理和更新,大力改善工艺装备水平,提高生产能力,深入推进科技进步。在取得ISO-9001和ISO-14001质量、环境管理体系认证的基础上,该公司坚持对传统工艺改造提升和生产经营并举的方针,坚持产研联合,推动企业产品结构调整的关键技术研究。1997年,该公司的主导产品在上海期货交易所成功注册;1999年,该公司顺利通过ISO-9002质量体系认证。

为完善内部质量管理体系,张家港联合铜业着力做好全员贯标培训,牢固树立品牌意识,广开销售渠道,在认真分析国际国内铜产品的生产与消费现状基础上洞察先机,精心下活了营销“三步棋”:第一步是积极开拓新的原料渠道,形成全国性原料供应网络,利用自营进出口权,做好废杂铜进口业务,提高了加工企业的生存力;第二步是立足江浙沪铜产品市场,强力辐射周边及华北市场;第三步是与国外贸易商开展了贸易代理业务,探索贸易代理和电铜出口业务。

与此同时,该公司大力加强质量管理。一方面,深入实施目标管理,建立质量计量信息管理系统,全面启动操作标准化、办公自动化,管理规范化,认真按标准组织生产,严格按管理标准和制度健全质量体系,落实质量责任制;另一方面,抓好物资采购、生产过程、产品销售及售后服务等全过程的质量检查与监督,严格执行质量考核与奖惩办法,认真抓好对全体员工进行质量意识和质量法规的再培训,制订质量责任追究制,严把道道工序关,使该公司上下形成了“质量是企业生命”的共同理念。

该公司深入研判市场,加强产品市场分析和价格预测,统筹利用国际、国内市场,根据形势变化,探索期现结合,规避风险操作。在销售方法上,该公司采取积极稳健的期货交易手段,抓住升水主线,积极构建销售网络,以长单稳健、现货灵活、内外销结合、期现联动的思路开展铜及贵金属销售。通过增强应对措施,抢抓机会,实现效益最大化。

张家港联合铜业深知,市场就是企业的生命线,诚实、守信、重誉是重中之重。针对该公司产业链不完善的现状,联合铜业人牢固树立市场意识和忧患意识,通过上下游合作、代理进口等多种方式,加大了原料客户的开发力度,在电解铜产能不断提升的形势下,业务拓展至全国各地;在营销策略上,该公司始终贯彻实施“抓大不放小”的营销理念,着力构建“大客户群”格局,形成相对稳定的营销网络。近年来,该公司积极开拓国外原料市场,与中色国贸合作开发了国外订制阳极板业务,为满足电解系统生产提供了重要的原料保障。


精炼尾气脱硫系统

在“改”与“进”中实现绿色转型

随着国家对有色金属行业转型升级的加快,张家港联合铜业提出了“打造现代化铜精炼工厂,再造一个联合铜业”的发展目标。2013年4月,随着新增10万吨PC电解工程项目正式开工建设,该公司由生产粗放型向集约环保型转变,由加工贸易型向资源综合利用型转变,由生产规模型向综合效益型转变。2014年11月,精炼摇炉打通生产工艺流程,顺利产出第一批合格阳极板;2015年4月,精炼摇炉和PC电解系统联动试车成功,产出第一批PC电解铜,电解铜产能达到30万吨,标志着张家港联合铜业进入到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

近年来,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不断推进,张家港联合铜业全面打响了“绿色环保”攻坚战。该公司加大环保综合治理、环保升级技改力度,大力推行清洁能源,牢固树立循环经济发展理念,采取以新带老措施,结合废杂铜再生综合利用项目建设,果断废除4台燃煤锅炉,将生产供热系统改由沙洲电力公司余热供汽。

从2014年开始,张家港联合铜业不断加大对节能减排科技攻关的力度。通过对阳极炉炉体结构进行优化,单炉和日产量提升一倍以上。新投入运行的阳极炉燃烧阀组均采用DCS控制系统,阳极炉烟气、氧气均实现在线控制,提高了阳极炉工艺技术和自动化控制水平,不仅现场环境和环保效果大幅改善,岗位员工劳动效率也大大提高。2019年,该公司又按照张家港市的防污减排要求,对3台阳极炉的“油改气”环保升级进行了改造,全面进入使用清洁能源的时代。张家港联合铜业成为工业和信息化部第三批符合铜、铅、锌行业准入规范条件的企业和有色冶炼安全标准化二级企业,其能源体系建设成为国内同行业企业的标杆。

为了加快推进电解系统智能升级改造及信息化建设项目,该公司积极“走出去”,加大对行业先进企业前沿技术动态的了解,先后邀请中南大学、江西理工大学、江苏科技大学等高校教授和铜陵有色、中国瑞林装备等设计研究院的设备技术专家,多场次开展技术交流对接,为后续实施机器代人、智能化升级改造打下了良好基础。目前,该公司已完成电解一系统一、二期和三、四期智能化升级改造,并投入正常运行,生产效率大幅提升。此外,PC电解双吊功能改造和质计业务、化验信息管理项目均已完成。

“十三五”以来,该公司累计投资5000多万元,采用先进的节能环保技术装备,加大了对废气、废水和环保综合治理的力度,实施大小技改项目100多个、环保项目30多个,先后完成了阳极炉精炼尾气脱硫、蒸汽再压缩技术(MVR)、500m/d厂区水资源综合利用、3000m/d初期雨水收集池、精炼尾气脱硫电除雾等一批在行业内技术含量较高的环保节能示范项目。

花园式工厂

在“融”与“建”中谋求高质发展

张家港联合铜业积极探索符合自身特色的党建工作创新体系,坚持不懈地推进公司党建工作创新。建厂以来,该公司党委秉承“人尽其才,百事俱举”的理念,致力于为员工提供更稳定、更广阔的发展平台。丰富职工的业余文化生活,提高职工的道德情操,树立“有为才有位”的进取精神,以及建立按岗取酬、按责取酬、按技取酬和奖惩分明的制度,使员工的权益得到充分保障。该公司积极营造团结、和谐、温馨、友爱的企业环境,连续多年被江苏省、苏州市和张家港市政府授予“和谐劳动关系示范企业”称号。

自2020年以来,张家港联合铜业通过合力攻坚、挖潜增效,实现稳定高产,经营效益不断改善。2023年实现利税总额7786万元,上缴税费1.12亿元,主产品阴极铜产量29.17万吨,分别较2016年增长了110%、1482%和10%。2023年,该公司位列张家港百强工业企业第31位。

 

站在“两个一百年”历史交汇点上,张家港联合铜业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围绕中国式现代化的总体目标,坚定不移地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积极推进传统装备机械化、自动化、智能化升级改造,围绕强链、延链、补链,依托充满发展活力的长三角经济圈,延伸产业链,努力拓展新的发展空间,以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和团结奋进的崭新姿态,向“国内先进、行业一流”的现代化铜精炼企业阔步迈进。

 

 

资讯来源:资源再生杂志
资讯监督:张  琳    010-63960153
资讯投诉:罗  璇    010-63963867

 

(责任编辑:再生分会)
本网凡注明出处为“《中国再生有色金属》”的所有稿件,版权均属本网站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如需转载,请与010-82290313联系授权事宜;转载请务必注明稿件来源:"《中国再生有色金属》"。本网未注明出处和转载的,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仅供读者参考,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本网站概不负任何责任。如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在两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

热点内容

版权所有: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再生金属分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