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POPs污染防治 > 项目经验成果 >

【UPOPs减排推广成果】宣传手册社会公众版—第三章管控行动全知道

2021-07-09 15:47 编辑人:再生分会
2001年5月23日,127个国家的代表通过了《关于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斯德哥尔摩公约》,旨在通过全球努力共同淘汰和消除POPs污染,保护人类健康和环境免受POPs的危害。 我国全面开展二噁英削减控制行动 为全面履行《斯德哥尔摩公约》义务,2005年国务院批准成立

 

2001年5月23日,127个国家的代表通过了《关于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斯德哥尔摩公约》,旨在通过全球努力共同淘汰和消除POPs污染,保护人类健康和环境免受POPs的危害。

 

图片8.jpg

  

我国全面开展二噁英削减控制行动

为全面履行《斯德哥尔摩公约》义务,2005年国务院批准成立由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现环境保护部)牵头、11个相关部委(现为14个部委)组成的国家履约工作协调组,并设立协调组办公室。协调组定期召开有关会议商议履约有关事项,并制订年度工作计划,各部门协力推动履约工作。

 

图片9.jpg

工作协调组组成图

我国政府高度重视履行斯德哥尔摩公约的履约工作,建立履约协调机制,加强国家履约顶层设计,严格落实淘汰限控要求,强化无意产生POPs的减排控制,先后召开多次会议回顾我国履约工作取得的成绩,加强履约意识和能力。

微信截图_20210706161302.jpg

微信截图_20210706161352.jpg

面对日趋严峻的环境形势变化,为进一步履行公约要求,切实保障生态环境安全,推动我国再生铜二噁英减排工作和生态文明建设,生态环境部等相关单位编制并发布了一系列标准,规范二噁英排放。

 

(1)《再生铜、铝、铅、锌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

该标准对水中的17项污染物指标和大气中的13项污染物指标作出了限值要求。标准对遏制落后、鼓励进步,尤其是在环境污染防治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2)《排污许可证申请与核发技术规范 有色金属工业—再生金属》

规范为再生有色金属环境影响评价、排放标准、总量控制、环境监测、环境监察等管理提供支持,推动再生有色金属企业达标排放,促进环境质量改善。

 

3.《再生铜行业清洁生产评价指标体系》

指标体系包括六个一级指标和多项二级指标,其中对二噁英的去除率有明确规定。该指标体系推动了我国再生铜行业清洁生产工作的全面实施和发展,为清洁生产提供了标准化的依据,有利于促进再生铜行业技改升级。

 

4.推广最佳可行技术/最佳管理实践(BAT/BEP)

"最佳可行技术"是指所使用的技术已达到最有效和最先进的阶段,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POPs的排放,包括所采用的技术以及所涉及的装置的设计、建造、维护、运行和淘汰。经污染物全过程识别。再生铜二噁英减排的最佳可行技术是先进的熔炼技术、原料处理、过程控制、末端治理等的协同配合,达到最佳的减排效果。

 

为落实《国家实施计划》,2016年生态环境部对外交流中心启动“再生铜冶炼行业无意产生类持久性有机污染物(UPOPs)减排示范项目”。 通过政策标准完善、监管能力提高、最佳可行技术/最佳环境实践(BAT/BEP)示范及园区管理示范、宣传推广等活动,以点带面,推动再生铜冶炼行业二噁英、多氯萘、六氯苯等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与其他常规污染物的协同减排。

 

图片10.jpg

(1)《再生铜拆解企业激励计划》

该项目引导和促进再生铜原料精细化分选,通过对预处理技术先进、排放达标的国内再生铜拆解企业给予资金奖励,最大程度减少有机污染物混入,促进再生铜行业二噁英减排。

(2)《再生铜冶炼行业UPOPs减排示范项目成果总结图书编制》

全面梳理再生铜行业政策、法规、标准,以及再生铜行业二噁英等POPs产生与排放的研究成果,向政府管理部门、行业从业人员和公众的系列丛书送审稿。

(3) 《再生铜冶炼行业最佳可行技术应用示范推广激励计划》

该项目引导和促进我国再生铜冶炼行业BAT/BEP推广应用和二噁英减排,提高我国再生铜冶炼行业管理能力,选择14家再生铜企业,对达到BAT/BEP要求的企业给予资金奖励。

 

资讯编辑:再生金属分会
资讯监督:赵  硕    010-58892027-891
资讯投诉:罗  璇    010-58892027-815
(责任编辑:再生分会)
本网凡注明出处为“《中国再生有色金属》”的所有稿件,版权均属本网站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如需转载,请与010-82290313联系授权事宜;转载请务必注明稿件来源:"《中国再生有色金属》"。本网未注明出处和转载的,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仅供读者参考,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本网站概不负任何责任。如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在两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

热点内容

版权所有: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再生金属分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