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POPs污染防治 > 科普 >

【UPOPs减排推广宣传】二噁英工业来源广泛

2021-03-23 15:33 编辑人:再生分会
二噁英来源广泛,包括废物焚烧、钢铁和其他金属生产、发电和供热矿物产品生产、生产使用化学品和消费品等。根据UNP发布的《二噁英与呋喃排放识别和量化标准工具包》(简称工包),二噁英的来源共有10大类62个子类,10大类包括废物焚烧、钢铁和其他金属生产、发

二噁英来源广泛,包括废物焚烧、钢铁和其他金属生产、发电和供热矿物产品生产、生产使用化学品和消费品等。根据UNP发布的《二噁英与呋喃排放识别和量化标准工具包》(简称工包),二噁英的来源共有10大类62个子类,10大类包括废物焚烧、钢铁和其他金属生产、发电、供热矿物产品生产、交通、非受控燃烧过程、生产和使用化学品以及消费品、其他来源、废物处理。

 

6000210323100831.jpg

在对中国各行业二噁英类排放量进行评估发现,我国二噁英的主要排放源包括钢铁行业(铁矿石烧结、电弧炉炼钢)、再生有色金属冶炼行业(再生铜、再生铝、再生锌)、废物焚烧行业(生活垃圾焚烧、危险废物焚烧、医疗废物焚烧)和化工行业(四氯苯醌、氯酚类衍生物生产)。

 

(1)废物焚烧

大部分的燃烧过程都会或多或少地产生二恶英,包括垃圾焚烧(如城市生活垃圾焚烧、医疗废物焚烧、危险废物焚烧和各种污泥燃烧)各种燃料燃烧(如煤、木头和石化产品)和一些高温处理过程1977年欧洲的研究首先在荷兰阿姆斯特丹市城市固体废物焚烧炉排放的飞灰和烟道气中检测出二英。生活垃圾通常具有高度的多相性,主要包括有机成分、矿物、金属和水。在焚烧的过程中,木质素、纤维素和高分子聚合物发生热分解,并经历各种复杂反应过程。这些物质的不完全氧化,生成许多含有苯环的中间产物。此时,若同时存在Cl-基,将生成氯苯、氯等化合物,最终可能生成二噁英。

 

600_20210323100943.jpg

 

(2)再生有色金属生产

再生有色金属工业是能耗较高、污染物排放较多的产业,同时也是二噁英的重要排放源。我国是再生有色金属生产大国,再生有色金属产量在世界位居前列。根据UNEP二噁英排放估算工具包的数据和已有的文献报道,再生有色冶金过程中二英的排放因子较高,重要排放源之一。在中国公布的《履行斯德哥尔摩公约国家行动计划》的清单数据中,再生有色冶金生产是国二噁英的最大排放源之一。二英生成的主要因素包括:进料中含有油、塑料、涂料等有机物,燃料的不完全燃烧,或操作温度为250~500℃。

 

60020210323100948.jpg

 

(3)钢铁行业

钢铁工业中的烧结是生产铁的过程中的一个预处理工序。在这个步骤中,铁矿石的精细小颗粒(有的工厂也包括再生的氧化铁废料,如集尘、氧化铁皮等)通过燃烧结成大块。烧结过程利用焦炭颗粒和煤对细小的铁矿石进行加热并生成半熔融态的物质,它们可以固化成为块状的多孔烧结物以满足高炉对于进料的尺寸和强度的要求。烧结过程中所形成的二英很可能主要通过从头合成反应。般来说, PCDES是烧结车间的废气中最主要的污染物。PCDD/Fs可能在矿石被点燃后不久开始形成,最先是在烧结床的顶部区域随后二英、呋喃和其他污染物在接近烧穿点的烧结带下部的较冷的原料层发生冷凝。

 

再生钢材通过电弧炉直接融解含铁碎料生产。电弧炉融解和提炼废铁原料,在独立的钢厂中产生碳素钢、合金钢和不锈钢。在电弧炉生产钢铁的过程中,由于不含氯的有机物(如塑料、煤和颗粒碳)在含氯供体的环境中燃烧,因此最容易通过从头合成反应来生成 PCDDS和 PCDFS。

 

6000210323100952.jpg

 

在金属的冶炼和精炼过程中可产生二噁英,如铁矿冶炼、钢材制造和金属边角料的处理过程。尤其是钢铁、冶金等工业流程的烧结工序,不仅排放SO2、NO和颗粒物等大气污染物,也是二英类物质的主要排放源。

 

(4)化工行业

在以煤为原料的火力发电过程,以柴油/汽油为燃料的动力车以及家用炉灶等能源的使用过程中都含有多环芳烃,多环芳烃进一步作用便能形成二噁英。

 

600210323100955.jpg

 

除此之外,石油的焦化、裂解过程也能衍生出二噁英。含芳香烃类化合物的生产过程,以硝基、烷基、酚类、苯胺、甲基苯等作原料的化工产品,例如合成洗涤剂、漂白剂、消毒剂、杀虫剂、防沉剂、室内装潢建材等建筑材料,都可派生出二噁英。

、甲基苯等作原料的化工产品,例如合成洗涤剂、漂白剂、消毒剂、杀虫剂、防沉剂、室内装潢建材等建筑材料,都可派生出二噁英。

 

资讯来源:POPs知多少之二噁英
资讯监督:赵  硕    010-58892027-891
资讯投诉:罗  璇    010-58892027-815
(责任编辑:再生分会)
本网凡注明出处为“《中国再生有色金属》”的所有稿件,版权均属本网站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如需转载,请与010-82290313联系授权事宜;转载请务必注明稿件来源:"《中国再生有色金属》"。本网未注明出处和转载的,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仅供读者参考,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本网站概不负任何责任。如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在两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

热点内容

版权所有: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再生金属分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