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深入调查研究和广泛征求意见,在反复修改之后,《铝工业准入条件》(以下简称《条件》)由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以公告形式公布了。这是全国铝行业的一件大事,是国家规范投资行为,促进铝行业持续健康发展并实现节能减排目标的重要举措,也是实施宏观调控的手段之一,在贯彻执行《条件》过程中,我国的铝行业将接受严峻的考验。 规范投资行为,提高准入门槛是《条件》中重申的重点内容。《条件》中明确新建或改扩建工程必须遵守国家有关规定,按程序申报,必须符合国家产业政策、规划布局,土地征用、矿山开采及勘探、环境评价等手续齐全合法。对建设规模、采用的工艺流程和装备以及具体的技术经济指标都提出十分明确具体的要求。比如新建氧化铝项目最低要达到60万吨/年的规模,采用选矿拜耳法或联合法工艺,同时要充分具备有铝土矿资源的保障能力。对改造的电解铝企业必须采取 200kA以上大型预焙槽工艺,力争在“十一五”末期电解铝行业全部采用160kA以上大型预焙槽冶炼工艺。 近年来,国家对钢铁、水泥、电解铝、铁合金等高能耗行业采取严格调控,重拳出击进行整治。《条件》中充分体现出对节能减排的要求。比如新建拜耳法生产氧化铝:综合能耗必须低于500千克标煤/吨氧化铝,其他工艺低于800千克标煤/吨氧化铝。现有拜耳法工艺必须低于520千克标煤/吨氧化铝,其他工艺低于900千克标煤/吨氧化铝。特别是对新改造的电解铝生产能力,综合交流电耗必须低于14300千瓦时/吨铝,电流效率必须高于94%。现有的电解铝企业综合交流电耗应低于14450千瓦时/吨铝,电流效率必须高于93%,超过指标的不予准入。通过技术改造,节能降耗,在“十一五”达到新改造企业能耗水平。同时阳极效应系数要小于0.08次/槽·日。对铝加工新建和现有企业也同样提出了能耗指标要求。 对于电解铝企业来说,能耗指标、电流效率指标以及阳极效应系数的要求不是很轻松易达到的,现有企业有一部分是可以做到的,但有为数不少的企业难度较大。 2006年统计数据表明,全国电解铝平均交流电耗14697.23千瓦时/吨铝,比《条件》中要求的14450千瓦时/吨铝高出247.23千瓦时/吨铝,统计的63个企业中,综合交流电耗达到和低于平均指标的有27家,占42.9%,而达到《条件》要求的只有16个企业,占25.4%。电流效率存在的问题更多,同时,阳极效应系数普遍在0.2次/槽·日左右,高于要求指标很多。现在距“十一五”末还有不到4年的时间,在这4年时间里达到准入条件的现有企业必须付出较大的努力,包括资金投入、人员培训、管理水平的提高等等。同时也要求设计和科研单位对现有企业的改造要有行之有效的技术方案。 应看到,我国电解铝工业近几年技术水平提高很快,已进入世界先进行列,但其发展是渐进的;技术水平的提高,对物理场的认识是在不断探索中逐渐积累和丰富的;同时对选用材料的要求越来越高,施工水平也是慢慢提高的,因此早期建设的工程和近期建设的工程是存在差异的,特别是近几年300kA及以上大型预焙槽各企业所反应出的能耗指标相差很大,笔者曾到过很多电解铝企业,看到和了解到的情况各不相同,技术条件的选用,槽电压的控制等,虽然槽容相同,但差异较大,原因是多方面的。 应该认识到,虽然《条件》中的要求较高,如果能落到实处,企业的生产成本会大幅降低,因为《条件》中对资源消耗及综合利用都有规定,如:新建拜耳法氧化铝综合回收率达到81%以上,其他工艺综合回收率达到90%以上,新水消耗低于7吨/吨氧化铝,电解铝生产氧化铝消耗低于1920千克/吨铝,阳极碳素净耗低于430千克/吨铝,铝加工材金属消耗低于1025千克/吨,所有这些指标将对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起到积极作用。 当然,能耗水平的降低每年都有新的进步。今年1~10月电解铝交流电耗全国平均为14467千瓦时/吨铝,比上年末14697.23千瓦时/吨铝降低了230千瓦时/吨铝,达到和低于平均值的企业有26家,有14家企业当日铝锭综合交流电耗低于14300千瓦时/吨铝。2005年氧化铝全国平均综合能耗为998.23千克标煤/吨氧化铝,2006年则降到802.33千克标煤/吨铝,预计2007年全国氧化铝平均综合能耗还将大幅度降低。在减排方面,全国一部分电解铝企业控制阳极效应,减少PFC排放进展较快,河南省6家企业在做工作,其中,一家企业已与美国MGM公司签了协议,阳极效应系数将达到0.008次/日·槽,基本上做到了无效应作业。中铝公司在对电解槽内衬固体废弃物无害化处理试验进展很快,即将在公司内部推广,这些都说明,只要努力脚踏实地去攻关,节能减排的目标可以实现,达到《条件》所要求的目标是可能的。 贯彻和执行《条件》是铝行业必须面对的严肃问题,希望科研设计单位和企业尽快共同行动起来,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为实现《条件》中要求达到的目标努力奋斗。 (责任编辑:再生分会)
本网凡注明出处为“《中国再生有色金属》”的所有稿件,版权均属本网站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如需转载,请与010-82290313联系授权事宜;转载请务必注明稿件来源:"《中国再生有色金属》"。本网未注明出处和转载的,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仅供读者参考,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本网站概不负任何责任。如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在两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