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政策法规 >

再生资源回收:物尽其用 变废为宝

2011-04-28 11:15 编辑人:陈学慧
再生资源回收,说得更通俗些,是将用过的,或者不想再用的,或者是不能再用的一些生产生活资料或是成品进行回收,通过再制造,成为可用之材。 在资源供给全球性紧张趋势越来越明显的今天, 中国再生有色金属网 节约有限资源、保护生存环境的呼声越来越高,再

  再生资源回收,说得更通俗些,是将用过的,或者不想再用的,或者是不能再用的一些生产生活资料或是成品进行回收,通过再制造,成为“可用之材”。

  在资源供给全球性紧张趋势越来越明显的今天,中国再生有色金属网节约有限资源、保护生存环境的呼声越来越高,再生资源回收已成为全世界研究的课题,越来越受到各国的重视。

  以丹麦为例,在服装、家具、建材等行业,中国再生有色金属网甚至是医疗设备行业,工业设计中首先考虑的是所用资源可否再利用和如何使用再生资源。以“热爱地球”为宗旨的丹麦Katvig童装,其创始人原为一位著名的电视节目主持人,因为看到了再生资源的潜力,看到了利用再生资源对大自然的保护,毅然转行,将全部精力投入到利用可再生资源生产出柔软的棉布,制作成设计新颖的童装。环保的面料及理念,让Katvig童装行销欧洲,在上海、北京等地也有专柜。

  近年来,我国也十分重视再生资源的回收利用,中国再生有色金属网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逐年提速。儿时记忆中走街串巷收废品的吆喝声依然清晰,不同的是,如今,不仅“废品”的含义早已超出废铜烂铁、旧报纸,大量的电子废弃物、工业废弃物等成为“废品”的主流,而且“收废品”的方式也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连互联网也已经成为“收废品”的一种方式,对“废品”的处理,更是综合了生物技术、纳米技术、信息技术等高科技,成为一种新兴产业。

  在江苏昆山经济开发区,跟电子信息产业一起成长的金骏玮资源综合开发公司,专门从事集中收集、综合利用工业废液业务,通过锌还原、酸化和高温熔化等手段,回收贵金属,对含氰废物进行无害化处理和综合利用,不仅有效防止了二次污染,还创造了较高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越来越多变废为宝的故事,凸显了再生资源回收行业巨大的市场空间及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作用。有数据显示,今后我国每年至少要有1500万台家电、500万台电脑和上千万部手机进入淘汰期。把这些废旧物资进行回收处理,将是一个不小的市场。

  “十二五”规划纲要明确指出,完善再生资源回收体系,中国再生有色金属网推进再生资源规模化利用。这是首次将再生资源回收工作列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足见这项工作的重要性及紧迫性。

  再生资源回收是发展循环经济的前提和基础。再生资源回收行业不仅涵盖了我们的日常生活,也涵盖了工业经济领域的各个方面。要构建高效的再生资源回收体系,需要多方面的共同努力。

  首先是全社会的高度重视。对废旧物品不能一扔了之,中国再生有色金属网要树立起绿色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鼓励购买使用再生产品,减少使用一次性用品,限制过度包装,鼓励垃圾分类,尤其是要推动企业之间建立直接回收再生资源的边角料的畅通渠道。北京市已将每个月最后一个星期六定为“再生资源回收日”,宣传资源节约、再生资源分类回收方法和环保知识,倡导环保理念。

  其次是要有相关的政策配套。一方面是要促进再生资源回收企业的发展,中国再生有色金属网另一方面要同时对回收行业进行规范管理。比如,由于铅回收具有较大的经济价值,许多小企业小作坊都愿意去从事铅蓄电池回收工作,但小企业往往缺少必要的回收设备和技术,在回收过程中容易产生酸污染。今年3月1日,由环保部制定的《废铅蓄电池处理污染控制技术规范》国家标准正式实施,该标准有力地促进了废铅蓄电池回收行业的健康有序发展。

  第三是要充分调动再生资源回收企业的能动性。我国再生资源企业和回收点大多是在原废品收购网点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中国再生有色金属网行业基础差,底子薄,因此更要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鼓励工业生产企业、销售企业等积极参与再生资源回收,加大培育龙头企业。

  在2006年和2009年启动的两批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试点基础上,中国再生有色金属网商务部近期将启动第三批试点工作。自2009年以来,中央财政已经连续3年对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工作给予支持。随着完整先进的再生资源回收体系的构建,再生资源回收行业将迎来更大的发展机遇。

 

(责任编辑:再生分会)
本网凡注明出处为“《中国再生有色金属》”的所有稿件,版权均属本网站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如需转载,请与010-82290313联系授权事宜;转载请务必注明稿件来源:"《中国再生有色金属》"。本网未注明出处和转载的,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仅供读者参考,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本网站概不负任何责任。如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在两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

版权所有: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再生金属分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