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国内外行业动态 >

姜增伟副部长在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试点工作现场会上的讲话(3)

2009-08-06 13:45 编辑人:admin
(四)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社会效益 再生资源回收是夕阳材料、朝阳产业,发展潜力巨大。起步较早的地区,再生资源回收已经成为带动城乡发展的龙头。如湖南汨罗市去年回收额达120亿元;实现税收3.7亿,占全市财政总收入

  (四)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社会效益
  再生资源回收是夕阳材料、朝阳产业,发展潜力巨大。起步较早的地区,再生资源回收已经成为带动城乡发展的龙头。如湖南汨罗市去年回收额达120亿元;实现税收3.7亿,占全市财政总收入的60.5%,GDP同比增长达17.2%,提高居民可支配收入19.7%,充分显示了这个产业的发展前景。我认为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经济效益显著。通过回收体系建设,各地再生资源回收量、回收率均不同程度提高,回收额不断增长,经济效益显著。如昆明市2007年废旧物资回收量达到70万吨,占全市年产废旧物资的40%,钢铁、有色金属、纸浆等产品的原材料有三分之一以上来自废旧物资回收,降低了生产成本;天津市2007年再生资源回收加工总量540.8万吨,年销售额80多亿元,每年以10%-20%的速度递增;西安市建成的基础回收网络体系年完成废旧物资收购量可达70万吨,占市区废旧物资产出量的80%。
  二是社会效益显著。促进了就业和再就业,通过建设回收网点、培训回收人员,吸纳了大量的下岗人员和农村富余劳动力。天津市三年来安置“4050”下岗职工300余人,帮助30多户特困户减困脱贫。促进了试点城市的发展与建设,解决了以往回收网点脏乱差的现象,改善了城市环境。昆明市把回收体系建设作为创建文明城市、园林城市的重要指标和举措,2007年启动了“再生资源回收与创建文明城市同行”系列活动,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同时促进了社会秩序好转,维护了社会稳定和居民生活秩序。吉林市通过回收体系建设和规范管理,使得与行业相关的治安案件发案率由33%下降为15%。
  三是从业者素质得到提升。在回收体系建设过程中,各地加强了培训工作,建立了培训制度,通过对管理人员开展回收政策、法规方面的培训,对基层回收从业人员特别是农民工加强思想教育和专业技能培训,提高了从业人员的素质和服务水平。如上海市已组织15批1081人次培训,1057人经考试合格获得了培训证书;西安市编写并发放了6000余份培训资料,举办培训班26期,免费培训2161人次。
  在总结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成效的同时,我们也应看到,我国再生资源回收领域还存在许多问题,回收体系建设总体上还处于起步阶段。
  一是认识上仍需提高。再生资源回收行业在传统观念中被看作是“收破烂”的,社会地位较低,社会对行业的关注不够,认识长期以来未得到改变,行业内有些部门和企业缺乏创新和进取精神,“等、靠、要”的思想严重,固守原有的经营管理模式,行业整体素质有待提高。
  二是行业技术进步缓慢。再生资源的拆解、分拣、收集等预处理机械化和自动化的程度低,主要以手工操作为主,且大多数操作工人是缺乏技术培训的农民工。特别是加工处理企业,除少数企业回收工艺和装备较先进,环境保护设施较完善外,绝大多数企业和个体户还处于设备简陋、技术落后,能耗高、回收率低的状态。技术落后不仅导致资源回收利用率低、对环境易造成二次污染,而且对从业人员的身体健康也有一定的影响。
  三是政策支持力度弱。回收行业是社会效益、环境和资源效益大于企业经营效益的行业,回收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周期长,需要资金量大,仅仅依靠企业自身发展难以为继。许多发达国家在发展再生资源产业的过程中,都是通过财政补贴予以支持。如美国对改善资源回收系统的企业提供10%-90%的财政补贴,德国对于兴建环保设施给予财政补贴。相比之下,我国回收领域的重视程度和重视范围还远远不够,缺乏必要的政策支持。目前我们正在会同财政部等有关部门研究进一步加大财税支持力度,发挥财政资金的导向作用和乘数效应,引导社会资金投入再生资源回收行业。
  四是经营秩序较乱。总体看行业发展还缺乏规划,而且回收渠道多元化,回收秩序无序化、废旧资源分散化问题突出。在市场利益驱动下,普遍存在着“利大抢收、利小少收、无利不收”的现象,导致大量低效益再生资源流失为垃圾。同时市场层次较低,加工方式落后,导致再生资源回收综合利用率低,二次污染严重,市场交易混乱。 (责任编辑:再生分会)
本网凡注明出处为“《中国再生有色金属》”的所有稿件,版权均属本网站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如需转载,请与010-82290313联系授权事宜;转载请务必注明稿件来源:"《中国再生有色金属》"。本网未注明出处和转载的,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仅供读者参考,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本网站概不负任何责任。如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在两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

热点内容

版权所有: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再生金属分会